蓝猪耳病是指猪繁殖以及呼吸综合症,该病的发病原因为动脉炎病毒,属繁殖以及呼吸综合征的病毒性感染。当前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出现了猪蓝耳病,该病是近年来影响欧美生猪养殖行业的主要疾病。在1996 年我国第一次报告该疾病,随后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发生了该疾病,对生猪养殖户造成了重大损失。蓝猪耳病属于高度接触性的传染病,不同性别和不同品种的生猪均容易被感染。尤其是出生1 月内的仔猪感染率最高。依据相关资料显示,在哺乳期的猪仔感染该病的死亡率超80%。
1 猪蓝耳病导致的危害
从统计学的调查结果可知,猪蓝耳病美国每年造成的直接财产损失高达5. 6 亿美元。由于生猪的体重增长缓慢、磁疗的转换率低导致的死亡率达40%,其余主要是生猪的繁殖损伤和直接死亡。
1. 1 繁殖障碍
生猪感染了蓝猪耳病之后,不论公母,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影响生殖能力。并且,猪群会产生厌食、昏睡、发热、咳嗽、打喷嚏的症状。蓝猪耳病病毒可以在公猪的体内尤其是精液中存留很长的时间,降低精子的活力; 母猪在被感染以后会增加流产率,影响繁殖。
1. 2 生猪死亡
猪仔感染蓝猪耳病的原因主要是被母猪感染,病毒的垂直传播会导致弱仔、死胎。处在哺乳期间的猪仔在感染蓝猪耳病后会出现呼吸困难、体重迅速下降等症状,死亡率极高。另外,猪群的免疫力降低容易造成其他的细菌、病毒与蓝猪耳病病毒混合发生,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生猪的死亡率。特别是在与其他的细菌、病毒混合感染的状况下,会影响生猪的生长速度,对养殖户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
1. 3 免疫抑制和持续感染
持续性的感染是导致蓝猪耳病在生猪群中快速传播的重要原因,蓝猪耳病病毒会通过生猪的排泄传到环境中,感染其他健康的猪群,并且造成环境的污染。所以,蓝猪耳病在猪群中存在反复感染的态势,很难将其彻底的根除。另外,这种病毒会严重损害生猪的免疫系统,免疫系统受损从而引发其他疾病。例如感染附红细胞体病、沙门氏菌感染等。另外很有可能会导致疫苗无法得到良好的接种效果等。
2 蓝猪耳病的防治方式
2. 1 蓝猪耳病的免疫预防手段
当前,主要依靠冻干弱毒疫苗和灭活疫苗来对蓝猪耳病进行防治。2 种疫苗相比较而言,冻干弱毒疫苗的免疫效果较灭活疫苗好,但是依旧存在安全隐患; 后者免疫效果不太明显,但是更加具备安全性。虽然目前国内有很多质疑蓝猪耳病免疫疫苗的声音,但是注射蓝猪耳病免疫疫苗是现今最经济、有效的防治措施。猪群在感染蓝猪耳病病毒后,以上2 种疫苗会对相类似的病毒产生抵抗,从而保护猪群再次受到该病毒抑或类似病毒的感染。但是,灭活病毒不能有效产生免疫作用,无法阻止蓝猪耳病的冰柱进行排毒,无法较好发挥其作用。在注射蓝猪耳病弱毒疫苗之后,生猪体内会产生对应的细胞免疫分子,可以有效抵抗病毒袭击。当前在美国,有62% 的养猪场接种弱毒疫苗,有70%的养猪场进行疫苗接种。实践证明弱毒疫苗能够有效防控蓝猪耳病的发生和发展,我国也有更多的养猪场开始进行弱毒疫苗的接种,能够大幅度降低生猪养殖场的财产损失。
2. 2 综合防控手段
即使弱毒疫苗具有良好的防治猪蓝耳病的作用,但是该病毒在我国的养猪场依旧存在大范围的感染。在病毒感染之后,生猪会产生特殊的免疫特征,此时单纯依靠疫苗来控制感染也收效甚微,因而,采取综合的防治手段非常重要。第一,需要建设和完善生物安全体系,了解猪群感染蓝猪耳病的症状,有针对性的培育稳定的阳性群种抑或特定的阴性群种,有效提升生猪对于病毒的抵抗能力。第二,需要执行严格的消毒制度,保障生猪养猪环境的清洁,有效减少健康的生猪猪群再次被感染的发生率。另外,需要加强对生猪的饲养管理,减少在养殖生猪的过程中存在的应激因素,保障生猪具备良好的营养,从而提升猪群的抵抗力。饲养猪群必须要确保科学、合理的饲养密度以及适宜的生长环境。强化对于生猪饲养人员的技能培训,提升养殖水平,从而有效减少由于养殖过程中的操作失误导致的病毒感染。
3 结语
猪蓝耳病的病情复杂,涉及较多的病因,对于生猪行业来说,会导致严重的损害。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治手段,在养殖生猪的过程中及时对生猪接种疫苗,同时也需要加强综合性防治,改善猪群的养殖环境、实施良好的猪群管理措施、做好猪群管理工作,有效提升猪群抵抗病毒的能力,从而实现减少生猪养殖场的财产损失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