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季节气候变化大,是猪疾病高发的季节,猪场中很容易发生和流行传染病,对养猪场的威胁很大,一旦发病造成的损失不可估量;养殖户要做好日常的饲养管理工作,以预防为主,制定各种有效的防护措施,进而有效的保证猪群的健康,减少经济损失。
猪流行性腹泻
猪流行性腹泻是猪场常见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是由冠状病毒科的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的。此病多发生在春秋季节,不同品种、年龄的猪都是易感动物,尤其是哺乳仔猪、处于生长期以及肥育期的猪更易感,发病率高,传播速度快,几天就可以波及全群,危害性极大。此病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染,病猪和带毒猪是主要的传染源。主要症状为:腹泻、呕吐,排出水样粪便,颜色为灰色或灰黄色。
治疗:猪场发生此病后,要及时隔离病猪,对发病猪舍以及用具进行严格彻底的消毒,对病猪对症治疗;紧急免疫接种全场紧急免疫接种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二联苗(后海穴注射),初生仔猪口服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腹泻二联苗(口服型)。母猪一头一个注射针头,小猪一窝一个针头,先注射健康的,后注射发病的猪只,防止交叉污染。临床中应该酌情对8~13 日龄的呕吐、腹泻仔猪可用口服补液盐黏杆菌素或诺氟沙星,温热39℃左右进行滴服,4~5 次/d,确保仔猪不脱水。14 日龄以上的哺乳仔猪患病后,可用白头翁散500g 煮水1000mL,每头滴(灌)服3~5mL,2 次/d,连服3d。
猪传染性胃肠炎
猪传染性胃肠炎也是春秋季节的常发病之一,此病是由冠状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各种年龄、不同品种的猪都可以感染,但是以10 日龄以内的仔猪多发,随着日龄的增长,机体的抵抗力增强,病死率逐渐降低。此病潜伏期短,一般为12~20h,传播快,很快在全群流行。主要的症状为水样腹泻,粪便恶臭,颜色为灰白色、黄褐色或绿色。
治疗:目前对此病还没有特效药物进行治疗,仔猪死亡率较高,大猪一般腹泻一周左右可以自行康复。发病后,停食或者减食,多给清洁的饮水或者用盐水适当补液。病情严重的还可以用抗菌素进行注射,如链霉素、庆大霉素、痢菌净等。还可以用中药方剂辅助治疗,如用穿心莲、苦木皮、陈皮各50g,牛血莲125g,留兰香、薄荷、荆芥、白芷、车前草各250g,辣蓼草250g,研末拌料饲喂,并同时肌注黄连素注射液,疗效显著。
猪流行性感冒
猪流感是一种急性的、高度接触性的呼吸道疾病,其发病率高达100%,体温升高达40~41.5℃,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不食,肌肉疼痛,不愿站立,眼和鼻有黏性液体流出,眼结膜充血,个别病猪呼吸困难,喘气,咳嗽,呈腹式呼吸,有犬坐姿势,夜里可听到病猪哮喘声,个别病猪关节疼痛,尤其是膘情较好的猪发病较严重。
治疗:对体温较高的病猪可以采用解热镇痛药进行肌肉注射,同时配合使用双黄连、病毒唑等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为了防止继发感染,还可应用抗菌素如泰乐菌素、强力霉素、盐酸环丙沙星等药物。中药方剂对此病有显著的疗效,如采用紫苏20g、防风20g、北细辛15g、生姜20g、桂枝20g、陈皮20g、白术20g、甘草6g、白芍30g、板蓝根30g,煎水灌服,1 剂/d,连用3~5d。
猪肺疫
猪肺疫是常见的猪呼吸道急性传染疫病,又称为猪出血性败血症,多杀性巴氏杆菌是引发猪肺疫的病原菌,也称为猪巴氏杆菌病。此病病程短且发病突然,机体器官出血性炎症和急性败血症是猪肺疫的主要病症。临床上患病猪只常出现咽喉水肿、呼吸困难,所以又称为“锁喉风”,属最急性病症,病猪体温42℃左右,食欲废绝,在染病后2d 内死亡;急性型病猪的体温达40℃以上,致死率较高;部分染病猪出现持续性咳嗽和分泌黏脓性鼻流等症状,在发病前期病猪排便不畅,随着病程的发展后期出现腹泻。
治疗:防治猪肺疫,要做好生产管理工作,做好饲养环境的管理工作,做好饲舍的环境卫生工作,并严格遵守防疫规程,可以有效预防猪肺疫的发生。发现猪群中有染病个体时,需马上隔离,并用3%的火碱对整个养殖场进行消毒,2 次/d,持续10d 左右;对病死猪进行无害化处理,以防病菌扩散。发病猪可选用链霉素,成年猪每日分2 次注射4g,连续注射7d;也可选用10~20mL 的磺胺噻唑钠每日分2 次进行肌注,连用3d。
畜禽养殖业是我国重要的农业产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防治常见猪疾病要从管理做起,防大于治的观念要落实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