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公众对猪肉的需求日益增加,而这也间接带动了生猪养殖业的发展。但是,由于受猪群流动频繁、饲养密度过大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近年来我国生猪疫病频发,并且防治难度也进一步加大。加之在猪病防治过程中,由于养殖户专业知识不足,所以在疫病认识、疫病治疗等方面都存在诸多误区,不仅无法起到应有的防治作用,反而可能会加重病情,造成更为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在当前背景下,对猪病防治误区及应对策略展开探讨,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认识误区
在生猪养殖过程中,养殖户虽然都不想发生猪病,但是由于对猪病认识不足,理解过于片面,从而导致猪病的防治效果并不理想。猪病从本质上讲,与养殖环境、防疫水平、营养供给、卫生消毒等密切相关,如果养殖场无法为猪群提供舒适的养殖环境、全面的营养供给、良好的卫生消毒等,极易给猪病暴发创设可乘之机。猪病有可传染和不可传染之分,不可传染猪病通常是因为饲养管理不当引起的;可传染猪病通常是因为细菌、病毒引起的。不论是哪种猪病,如果治疗不及时,治疗方法不当,都会抑制猪群生长,甚至造成猪群死亡。
2 防疫误区
养殖户由于缺乏防疫知识储备,所以在防疫过程中极易出现防疫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首先,防疫的目的在于降低猪群的疫病发生率,所以防疫重点应在于预防。但是,在实际防疫工作中,部分养殖户过于注重疫苗免疫,而缺乏对其他防疫手段的考量,从而使防疫工作缺乏全面性、综合性,而这对于重大猪病的防控是极为不利的;其次,疫苗作为一种生物制剂,可能会对猪群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部分体质虚弱的猪只在注射疫苗后,极易出现过敏、厌食、发烧、呕吐等症状,甚至个别猪只还会因为疫苗注射的恐惧、疼痛,而出现激烈的应激反应,而这对于生猪的健康生长是极为不利的。
3 消毒误区
虽然养殖户普遍认识到了消毒的重要性,但是由于缺乏科学的消毒方法,所以使消毒工作极易陷入误区:①部分养殖户长期使用同一种消毒剂,从而使细菌、病菌极易对其产生抗药性,导致消毒效果大打折扣,无法对猪病进行有效预防;②部分养殖户在对消毒剂配制时,浓度设定不合理,从而无法达到理想的消毒效果。消毒剂如果浓度过高,不仅会造成浪费,而且会对猪群造成刺激;消毒剂如果浓度过低,则无法起到杀菌效果[2]。
4 治疗误区
部分养殖户在病猪治疗方面存在诸多误区,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①部分养殖户在猪只出现不良状况时,不论疾病轻重、疾病类型,都会为其注射抗生素,甚至还会在饲料、饮用水中加入抗生素,以此来提高病猪的免疫力;②部分养殖户为了增强治疗效果,而习惯于过量用药,但是其结果往往事与愿违;③部分养殖户在使用药物时,不注重药物的配伍禁忌,从而不仅无法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反而可能因此而产生新的病患。
《中国动物保健》第12期
桂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