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 以家猪与野猪表现出全身脏器及皮肤粘膜严重出血为特征的 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病死率可达100%,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A类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其严重影响我国养猪业的正常发展。
由于目前无可用的商品化非洲猪瘟疫苗应用,行业内许多人将目光转移到中药方面,本文旨在探讨中药防控非洲猪瘟的可能性。
中兽医怎么看非洲猪瘟?
非洲猪瘟是一种急性烈性高度传染性的疾病,与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不同,中兽医理论中将这一类的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统称为“瘟疫”。比如我们临床常见的蓝耳病、圆环、猪丹毒、伪狂犬都属于温病这一范畴。
中兽医对非洲猪瘟的辩证:
该病属于湿热蕴积, 热毒逐步侵入卫气营血所致。辨证方法可采用卫气营血辨证为主。
以下是温热病常经历的阶段:
1卫气阶段
此症初起, 发病之前常伴随有天气骤变,气温突然下降,猪体先已内蕴湿热, 一旦感寒受凉, 使原本就十分固密紧闭的玄府腠理更加闭郁不宣, 则发病急骤, 出现高热证候。
2 气营证阶段
症见皮肤潮红, 呼吸急促, 高热难耐, 喜卧阴湿之地, 烦躁不安继而精神萎顿, 或可见喜饮冷水, 不欲食饲料。
3 营血证阶段
症见四肢、皮肤出血斑, 提示内脏已广泛出血, 有诸内必象之外。说明湿热之邪已逼入营血, 导致血沸离经。
针对辩证对应怎么论治?
对于正常的温病,我们的处理方法是,当临床有一定的表现时,处于前两个阶段(卫气及气营症初期)可采用一定的清热解毒类配合扶正类的中药,能够起到一定的防控作用。
对于处在晚期,也就是营血症阶段,无任何治疗价值,直接淘汰。
然而,对于非洲猪瘟来说,经历了临床大量的中药试验,虽然在发病进程及症状上有一定的缓解,但是仍然无法治疗临床发病猪群。
由于中药药材种类繁多,有记载的就有12800余种,再加上成分复杂,因此并不能排除无治疗的相关药物。
值得说明的是,海南海印股份曾发表声明,表示其所发明的“金珠多糖”对非洲猪瘟有很好的治疗效果。虽然被相关部门由于研究违法行为,做了相应的处罚,但是有行业内人士表示,“金珠多糖”可能对非洲猪瘟真的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那么,目前中药防控非洲猪瘟,主要应用点在哪里?
三个字可做总结——“治未病”,也就是未病先防。
在养殖行业,针对个体,由于工作量及经济方面,单独治疗意义不大。主要的方向依然是未病先防。
当周围环境病邪威胁性较大,或者猪群本身体质较差时,那么猪群就处于一个易感阶段,严重者可处于潜伏期阶段。
中药发挥防控温热性疾病主要是应用在这两个阶段上。分为两个点:
其一,就是扶正,可采用一定的卫气营血类的中药扶助正气,中医理论中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要防止外邪侵入。
其二,要兼并祛邪,可采用一定的清热、解毒、凉血类的药物,降低外邪的入侵。
总结:
结合当前非洲猪瘟现状,由于目前无疫苗可用,中药应用有近千年的历史,中药的作用无可厚非,但要将其发挥在特定的应用点上面。目前在防控非洲猪瘟上多数猪场都在使用一定的中药,许多猪场在使用过程中摸索出一定的经验。虽然防控非洲猪瘟任重而道远,相信中兽药在防控上会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总的来说,在防控非洲猪瘟上,首先要坚定的做好饲养管理、避免各种应激因素、严格做好生物安全,有问题及时的清除隔离,再配合中药使用,可起到一定的提高免疫力,降低感染风险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