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腹泻是养猪业最常见的疾病之一,腹泻的原因比较复杂,包括细菌病、病毒病、环境卫生、饲养管理等因素。笔者认为目前仔猪的腹泻疾病包括以下几种:仔猪黄痢、白痢,仔猪红痢,仔猪副伤寒,传染性肠胃炎,猪痢疾,猪轮状病毒。本篇文章咱们讲前三个。
仔猪蓝耳病
一、仔猪黄痢、白痢1、流行特点
仔猪黄、白痢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弓|起的疾病,仔猪黄痢主要发生在1周龄内的哺乳仔猪,以1-3日龄仔猪多见,潜伏期-般24小时左右,发病率高,死亡率可达100%;仔猪白痢是7-30日龄仔猪的多发病,随着日龄的增大,死亡率减少, -年四季均可发病。
2、临床症状
初生仔猪突然发病,有的出生数小时就出现腹泻,排出水样粪便,呈黄色或灰黄色 ,且有气泡、腥臭,消瘦、脱水,最终因衰竭而死。日龄稍大病情较缓和, 7日龄以上粪便呈白色或灰白色,混有粘液呈糊状,并含有气泡带有腥臭味,病猪被毛粗糙,精神沉郁,如不及时治疗,多数死亡。
3、病理变化
胃内积有大量的凝乳块,肠壁充血,弹性消失,肠腔充气,全段小肠膨胀,肠腔中充满水样粪便,肠粘膜充血,内容物含有气泡。
4、防治
预防本病的关键是加强饲养管理,搞好圈舍、产房的环境卫生,保证适宜的环境温度和仔猪保暖,尽早让仔猪吃到初乳等。
治疗可用庆大霉素每千克体重7毫克,肌肉注射每天2次,连用3天;恩诺沙星注射液,肌肉注射7毫克,天1次,连用3天;黄连素注射液,肌肉注射2毫升, -天2次,连用3天;中药用白头翁灌服。
二、仔猪红痢
1、流行特点
仔猪红痢是由C型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肠毒血症。本菌存在于部分母猪肠道中,仔猪出生后不久便可感染本病,本病主要发生在1-3日龄仔猪。
2、临床症状
初生仔猪突然排出红褐色血样稀粪、有腥臭味,被毛粗糙,精神沉郁,消瘦、脱水,最终因衰竭而死,死亡率高,死前全身震颤、摇头、抽搐等神经症状。
3、病理变化
腹腔内有大量红色积液,小肠肠壁深红色,肠粘膜及粘膜下层广泛性出血,肠壁失去弹性。
4、防治
预防本病的关键是搞好圈舍、产房的环境卫生,做好猪舍内外清洁卫生和消毒工作。
仔猪刚出生时口服青霉素、链霉素,可作为紧急的药物预防。由于本病发病急,药物治疗往往效果不佳,必要时可用抗生素和磺胺药物治疗,如支原净、 恩诺沙星、 磺胺6甲等。
三、仔猪副伤寒
1、流行特点
仔猪副伤寒是由沙门]氏菌弓|起的仔猪肠道传染病,急性型呈败血症变化,慢性型在大肠发生弥漫性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
病猪或带菌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多发生在2至4月龄仔猪,其他日龄的很少发病,多呈散发
病猪或带菌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多发生在2至4月龄仔猪,其他日龄的很少发病,多呈散发形式,在气候寒冷、潮湿等条件下可导致本病发生。
2、临床症状
本病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两型。急性型呈败血症症状,比较少见,突然发病,体温升至41"C以上,排出淡黄色恶臭的稀粪。病后数天,在耳、腹及四肢内侧皮肤出现紫红色出血性斑点,病猪食欲不振或废绝,精神萎靡,寒战。鼻、眼有粘性分泌物,初便秘,后腹泻,消瘦,低头呆立,步态不稳,很快衰竭而亡;慢性型最常见。病猪体温稍高或正常,精神不振,有食欲,后期废绝,由于持续下痢,病猪日渐消瘦,行走摇晃,最后因极度衰竭而亡。慢性型病程在半个月以上,不死的病猪生长发育停滞,成为僵猪。
3、病理变化
急性型呈败血症症状,脾肿大,全身淋巴结充血、肿大,胃肠粘膜出血,肝、肾、心外膜出血;慢性型典型病变在盲肠、结肠,回肠,可见肠道呈坏死性肠炎、糜烂,表面覆-层灰黄色或黄绿色易剥离的“麸皮样”物质肠壁粗糙增厚。
4、防治.
加强饲养管理,初生仔猪应早吃初乳,并提前补料,以防乱吃脏物,断奶分群时,不要突然改变环境,仔猪断奶前后,可用仔猪副伤寒弱毒冻干苗进行预防。
病猪用氟苯尼考针剂进行治疗。对腹泻严重的,在应用抗生素的同时,应用口服补液盐饮水,以免病猪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