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场兽医关于当前猪附红细胞病的诊治体会
舞墨兽医 业内交流
病原特点解析
致病原“猪附红细胞体(Eperythrozoon)”属立克次体目(Rickettsiales)、无浆体科(Anaplasmataceae)、附红细胞体属(Eperythrozoon)多形状微生物。该病原体目前暂界定为“血液原虫”,理论上上属于一种寄生虫性疾病,其严重依赖于宿主细胞和专性细胞内生存,是一种微小型革兰氏阴性原核单细胞体。该病原体形态结构和繁殖方式特性与细菌基本相似,但生长特点又近似于病毒,故而也是一种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微生物。其类细菌特点的医学参考价值包括:革兰氏染色呈阴性,对多种抗革兰氏阴性菌抗菌素敏感,目前验证以络合制剂最为敏感(代表剂:氟苯尼考+多西环素),临床上采用复方制剂或联合用药效果最佳;其对外界环境的生化抵抗力不强,在裸露情况下(清除有机物载体),持续作用的干燥、日光照(含紫外线)、高温、消毒等可将其有效灭活。由此可见,定期采用敏感剂针对性驱虫可以控制本病,加强良性环境控制、强化保洁消毒管理、尽量消除病原虫的适存环境,对于预防控制本病极为有效。
临床症状特点
本病因发病畜的品种、性别、日龄、饲管水平、养殖环境条件等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症状,症状最为明显、危害性最大的是40日龄以内仔猪,症见仔猪突然发病,精神极度沉郁、饮食欲衰减,病初普遍发生高热(40.5-42℃),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同场、同群仔猪半数以上发病,同窝发病仔猪常见畏寒扎堆现象;随病程推移,病猪机体渐进式消瘦,被毛粗乱无光泽,喜饮污水或出现异食癖;病程后期逐渐出现明显呼吸道症状,包括咳嗽、喘气、呼吸困难等;常伴湿热下痢或腹泻症状,较少见呕吐症状;部分病例随继发、并发感染加重而出现全身症状,腹下、耳尖、四肢末梢等处发绀或暗紫色板块,指压局部色变皮肤不褪色(区别于猪丹毒);病程长的病猪出现贫血及可视粘膜黄染,最后可形成多器官功能衰竭并致死,病死率达50%以上。中大猪具有一定抵抗力,但会产生较强的免疫抑制性,多呈慢性病征过程,病程较长(数周至数月不等),饮食欲时好时坏,生长发育明显抑制,病死率相对较低(10-20%左右)。剖解病理:典型表现是组织贫血和黄疸,可视粘膜黄染,耳部、腹下、四肢末梢等局部看见紫色瘀血斑块;血液稀薄且血凝不良,胸腹腔有炎性积液;全身淋巴结肿大,切面外翻且多汁,有时可见条纹状病灶斑;肝脏肿胀变性及出血,脾肿大质柔软,肾脏肿胀出血;心肌苍白,松软无弹性;膀胱粘膜轻度黄染及散在出血点,胃粘膜不同程度出血点,小肠绒毛消失,肠壁变薄,肠系膜脂肪黄染及出血;关节囊腔内充斥黄色液体,或流出脓性液体;颌下淋巴结肿胀化脓及全身多部位见化脓灶;脑及脑膜充血或出血。由此可见,本病作为原发病普遍产生严重继发或并发感染,最终导致动物多器官、组织功能衰竭并致死。
流行特点
现代规模化养殖条件下,呈常年发病、发病无明显季节性,但以高温高湿的夏秋季(6-9月)较为高发;所有猪均易感,但以低龄仔猪、妊娠母猪最易感(高敏),其发病症状最为明显、病死率较高;传播途径较为广泛,可经呼吸道、消化道或受损表皮黏膜侵入而感染,不洁的繁殖过程(配种、胎盘)也会发生传染;发病畜及被病原体污染的用具、饮食源等均是重要传染源,在环境恶化、饲养管理不善等综合作用下即会诱导健康猪发病;猪的多种常见传染病均可能诱发本病,当与“亚型猪瘟、猪蓝耳病、猪链球菌病、副猪嗜血杆菌病”等混感时,病死率显著增大。
鉴别诊断
结合上述症状表现特点、剖解变化及流行特点等可作出初步诊断,但确诊需进行实验室检测检验,方法步骤:1)血液涂片镜检,采集发病猪耳静脉血1滴置载玻片上,加等量的生理盐水稀释后覆以盖玻片,在高清油镜下观察,可见红细胞大部分呈球形或菜花状;制作血液涂片,经姬姆萨染色后油镜下观察,除了奇特形状的血细胞外,红血球边缘还布有许多杆状、点状、球状、弯月状蓝紫色单体,或血细胞之间集聚数个点状、球状、弯月状蓝紫色单体;红细胞表面附着的小体呈球形,蓝色,有折光性,不活动,呈弧形附着在红细胞表面的小体则不停地伸缩或移动,致使红细胞失衡而不时地翻滚,游离的小体呈球形或环形,以翻滚的方式运动。2)病原菌检查,采集病死猪的肝脏、脾脏等病料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见革兰氏阳性、呈双球状排列、少有单个或3-5个相连的球菌;无菌环境条件下取肝、脾脏等病料在鲜血琼脂平板上划线接种,置37℃培养24 h,然后挑取单个菌落涂片、染色、镜检后进行纯培养,可见菌落呈透明或半透明,单个、成双或多个排列的链状革兰氏阳性球菌,偶见短链排列。3)生化试验,将上述分离到的革兰氏阳性球菌进一步进行生化试验,结果该分离菌能发酵葡萄糖、乳糖、麦芽糖、甘露醇、蔗糖和山梨醇;不发酵阿拉伯糖;不水解淀粉。通过上述三个步骤,可以准确鉴定原发病(病原体),有助于对症施治、增强当前治疗效果。
重点预防措施:
1.强化高危病种疫苗免疫,重点落实猪瘟、猪蓝耳病、猪口蹄疫、猪伪狂犬病等动物重大疫病的疫苗免疫,这样可以有效防止多元混感造成的高病死风险、保障规模猪场养殖效益。
2.加强日常饲养管理,科学配制饲料及饲喂,全程保证供应全价日粮和充足清洁饮水,促猪群增强体质和整体免疫力;认真搞好猪舍卫生,定期实施防疫消毒,长期保持猪舍内清洁、干燥、无菌、通风换气性能良好,最大化减少养殖环境中病原微生物,以降低感染发病几率。
3.抓好猪场内外生物安全防范、保洁消毒管理,严防各种病原体流入本场(舍、栏)内,包括定期做好饲养员的健康检查、定期开展环境清扫冲洗及消毒、定期驱虫等,猪场要严禁无关外来人员、车辆、用具等随意进出,尽量降低流动携原体散播相关疾病的风险几率。
4.合理应用保健预防程序治未病,当前规模猪场首选实用处方推荐为“高纯黄芪多糖(原粉/颗粒)++氟苯尼考+多西环素”,遵药物使用说明拌料添加,混合均匀后整群投喂,早晚各喂1剂,连喂5-10d,经实践验证本方经常性投喂并无明显毒副作用。此保健预防程序可有效净化多种内外源性感染(细菌、猪附红细胞体)。
关于治疗
目前治疗本病的实效处方推荐为:黄芪多糖注射液(0.2ml/kg)+头孢噻呋钠或氨苄西林钠、复方青霉素(0.1g/kg)”混合肌注,1-2剂/d,连注3d;治疗期间配合支持疗法,内服“复方电解多维液或10%补液盐+复合氨基酸(口服液)”,增进病畜体能、促进机体利尿排毒和尽快恢复食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