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坏死性杆菌病的治疗(牛羊细菌性传染病的诊治坏死杆菌病)

农村养殖畜牧网 养牛技术 437

#谣零零计划#

坏死杆菌病是由坏死杆菌引起的多种家畜共患的一种慢性或亚急性传染病,其临诊特征为病畜受害的皮肤、皮下组织和消化道黏膜发生坏死,排出特臭的气体。由于畜体发生部位不同而有腐蹄病、犊白喉等名称。

【流行特点】 坏死杆菌为革兰氏阴性菌,能产生外毒素引起组织水肿,其内毒素则使组织坏死。它广泛存在于土壤等自然界中,也常存在于健康牛的扁桃体和消化道黏膜上,通过粪便和唾液排出而污染环境。皮肤、黏膜和消化道一旦发生损伤,就有可能感染发病。牛/羊群密集拥挤,饲养地泥泞潮湿,并且杂有碎石和煤渣等,或者长期在低洼潮湿地放牧,采食带刺植物等,可促使本病发生。本病常见于奶牛,犊牛更易发生,主要通过损伤的皮肤、黏膜感染,有时可经血液散布全身并形成坏死灶。

【典型临床症状及典型病理变化】

(1)腐蹄病 本型成年多发。病初跛行,找不到创口,但蹄部发热肿胀,极为疼痛。不久系部以下肿胀,皮肤破裂有渗出液,趾间或蹄后部皮肤出现坏死区,坏死灶内充满灰黄色恶臭的脓汁,有时可蔓延到滑液囊、健、韧带和关节。严重者蹄匣变形或脱落,全身症状恶化,继发脓毒败血症而死亡

(2)犊白喉(坏死性口炎) 犊牛常在长齿期间易发生坏死性口炎。俗称白喉。本型的潜伏期为3~7天。病初厌食,体温升高,流涎,有鼻漏。有时咳嗽和呼吸困难。颊、齿龈、软腭、舌缘及咽后壁黏膜发生坏死,坏死灶表面附有污褐色粗糙的伪膜,伪膜脱落后露出溃疡面。若病变在喉头,尚有颌下水肿及严重的呼吸困难。如果蔓延至肺部则引起致死性支气管肺炎。未治疗者,通常于4~5天死亡,也有延至2-3周者。如果转移至肠,可引起坏死性肠炎而出现下痢。此外,还可引起坏死性脐炎、腹膜炎、瘤胃炎、肝脓肿、包皮炎等,若治疗不及,病牛可继发脓毒败血症而死亡。

【鉴别诊断】

(1)牛坏死杆菌病(腐蹄病)与牛蹄部干性坏疽的鉴别 二者均有蹄部皮肤坏死、干燥、皱缩、硬固等临床症状。但二者的区别在于:牛蹄部干性坏疽无传染性,多因火烧、强酸等原因造成。病牛体温不高。

(2)牛/羊坏死杆菌病(腐蹄病)与牛/羊系部皮炎的鉴别 二者均有系部以下肿胀,皮肤破裂并有渗出液等临床症状。但二者的区别在于:牛/羊系部皮炎无传染性。初期有热痛和瘙痒,但不形成溃疡,不流污臭分泌物,体温不升高。

(3)牛/羊坏死杆菌病(犊白喉)与牛/羊普通咽炎的鉴别 二者均有咽喉肿胀,呼吸和吞咽困难等临床症状。但二者的区别在于:牛/羊普通咽炎无传染性。患病牛/羊颌下不水肿,口腔无溃疡、无伪膜。

【预防措施】 ①保持场地的清洁、干燥,防止外伤。②在养殖场场区、栏舍出口设置10厘米深的消毒坑,内放 10%硫酸铜或10%福尔马林溶液,以便牛/羊出入时消毒蹄部。③发生外伤后要及时处理。④适当补充钙粉,防止犊牛、羔羊异食乱啃。

【治疗方法】

1)改善环境卫生。对腐蹄病,先彻底清除患部坏死组织,然后用1%高锰酸钾溶液或3%来苏儿冲洗,涂上5%~10%碘酊,或者撒布冰硼散,用1%甲醛酒精绷带多层包扎后,涂熔化的柏油或裹以石膏,防止绷带脱落或污物渗人。

2)对于犊白喉,小心除去伪膜,用1%高锰酸钾水冲洗口腔,然后涂擦碘甘油,每天1~2 次,直到痊愈。为防止病菌转移,可肌内注射抗菌药物,如青霉素100万~200万单位/次,每天2次。

3)有体温升高等并发症时,应注射抗生素或采取其他必要的对症疗法,如强心补液等。

注意:

在本病的治疗中,要采用局部和全身配合治疗的方法。在局部治疗中,要对外伤伤口进行外科方法处理;在全身治疗中,可采用注射青霉素、四环素、土霉素、磺胺类药物等方法,同时配合强心、解毒等进行对症治疗。

标签: 羊坏死性杆菌病的治疗 羊坏死杆菌病用什么药 羔羊坏死杆菌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