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3月27日讯这批中华鲟鱼宝宝的繁育成功,背后站着一个顶尖的中华鲟“产科”专家团队,这个专家团队掌握了一个“25℃”的“关键密码”。
一直以来,人工养殖中华鲟,主要有池塘流水养殖、循环水养殖两种方式。但流水池塘无法有效调控养殖水温,导致中华鲟亲鱼性腺发育异常,难以在最佳时间点同时获取高质量的卵子和精子。
“最关键的是水温!”27日,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廖小林博士介绍,“我们收集整理了长江及沿海大陆架的水温资料,对比其他鲟鱼的人工驯养繁殖水温需求,终于找到了‘25℃’这个关键密码。”
以不高于“25℃”水温为调控点,以水温周年调控为原则,能够顺利诱导人工淡水养殖环境下中华鲟的性腺正常发育。利用这一技术,2009年,科研人员获得了第一批宝贵的中华鲟子二代苗种。
在水工程生态研究所三峡珍稀特有水生动物种质资源库活体库内,建有2套专为培育中华鲟亲鱼而设计的大型循环水养殖系统,单个圆形驯养池直径达18.3米,具备良好的水质与水温调控能力,满足了中华鲟亲鱼性腺发育的水环境因子需求。
“循环水养殖系统可精准调控水质、水温,定制的饲料为中华鲟亲鱼生长发育提供充足营养。”廖小林介绍,在可控水体养殖条件下,促中华鲟性腺发育的水温周年调控技术取得了更大的突破。
2009年全人工繁殖的中华鲟子二代个体,长到12岁了;在研究人员的翘首期盼下,终于开始性成熟。得益于良好的水温调控、科学的营养供给与精心的日常管理,2021年10月,水工程生态研究所培育的子一代与子二代中华鲟亲鱼产出了高质量的卵子和精子,受精率达到77.9%,孵化率达到89.5%,以上指标达到或超过了全国中华鲟全人工繁殖工作以来的最好水平。最终,孵出子2.5代中华鲟仔鱼11万尾,目前存活约6万尾,体长20-40厘米,体重最大超过280克。
这次的中华鲟全人工繁殖过程中,廖小林团队还开展了另一个与温度有关的实验:利用2020年冻存的中华鲟子二代雄鱼精子,与这次获得的卵子结合,受精率达到26.5%,孵化率超过80%。廖小林笑着告诉记者,“中华鲟雌雄个体性腺发育不同步,不再困扰科研繁殖工作。利用这个超低温保存技术,我们在中华鲟全人工繁育上有了更多的‘窗口时间’了,也可大大提升人工繁育中华鲟的遗传多样性。”(长江日报记者金文兵 陈祎 通讯员张志杰)
【编辑:邓腊秀】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