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耳病依然是目前养猪业的重大威胁疾病之一,非瘟防控的好,更不能对蓝耳病的防控掉以轻心。
蓝耳病的复杂程度跟目前毒株多样化有关联关系,不同程度的引种造成了毒株多样化竞争所导致的临床发病。高致病性蓝耳病和蓝耳病经典毒株曾经是造成全国一片蓝的主要毒株类型。疫苗面世之后在经典毒株上又被细分了很多地方型毒株,“河南株、广东株、天津株.....”等,确实给疫苗的产业化之路提供了切入口。目前在我国发现蓝耳病的毒株血清类型均属于“美洲型”,地方经典株之间存在交叉保护。
自2012年起,在我国猪群中出现一种新的亚型毒株,因与美国的PRRSV NADC30毒株高度同源,我国也称为NADC30株,目前全国大部分省的猪群中已经检测到这个毒株的存在,DADC30的存在无疑给了蓝耳病的防控增加了一些复杂性,但是好在它还是美洲型。
相比前面所说的高致病性蓝耳病和蓝耳病经典毒株以及蓝耳病NADC30毒株三个来说,一种新的变异重组毒株不断在一线的临床实验室被检测到,基因测序表明毒株存在重组,这个重组的毒株更加的复杂多样,有高致病性蓝耳病和经典株重组的,也有经典株和NADC30重组的,也有高致病性毒株和NADC30重组的。这样在猪群中蔓延就给蓝耳病的防控带来更大更复杂的压力。所以说非瘟之后,更可怕的还是蓝耳病的防控。
蓝耳病自1996年在我国首次发现至2006年高致病性蓝耳病的爆发,所经历的毒株类型并不复杂,但是以CH-1A 、BJ-4为代表的经典蓝耳病和以JXA1为代表的高致病性蓝耳病毒株致病力之间存在巨大临床差异,对猪群的危害程度也不同。 高致病性蓝耳病毒株和经典株如果同时存在于猪场猪群中,那么在猪场流行感染关系中一定存在竞争关系。不同类型的毒株共存会造成一定的免疫影响和生产能力下降以及猪群长期不间断的发病。 很大程度上猪群的不稳定状态是人为的破坏猪群平衡所引起的。 比如:引种、外购公猪精液等。
蓝耳病的净化之路是漫长而久远的,四种类型的蓝耳病毒株共存现象也是不可改变的,互相干扰、互相影响、逐步进化变异......,蓝耳病的防控是长期猪场管理者和疾病的斗争。就目前小编一线服务的经验分享,对于蓝耳病的防控,疫苗免疫的情况下,猪场一定要选择和自己猪场匹配的优势毒株疫苗对猪群进行免疫,盲目的选择会增加猪群毒株的类型,给猪群造成人为的发病和生产能力下降。而且周期相对较长,损失较大。 所以选择疫苗免疫的时候一定要先做蓝耳病的检测,然后再决定。
对于扩群和引种上面来说,引种的猪群也要做蓝耳病毒株的筛选,避免高致病性蓝耳病毒株带毒猪和经典株带毒猪共存。后备猪入栏前最好要先进行蓝耳病的驯化工作,同时加强匹配毒株的免疫。
对于新的重组毒株在猪群中的防控措施,目前小编也在持续跟进验证,待以后实践成熟了再做分析。对于当下猪场管理者来说,猪群的稳定状态就是蓝耳病一个很好的信号,不要在管理上轻易打破这种平衡,暂时还是安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