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养猪生产实践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断奶仔猪的饲养管理。因为仔猪断奶后,要经历其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自谋生路(断奶),在营养上,这意味着仔猪要结束以母乳来维持生命的历史,在饲料形态上,开始了由液态饲料向固态饲料为主的转变。在饲养环境上,也发生了重大的改变,由分娩舍转到了保育舍,由于工厂化生产转群的时候要按照大小、强弱、公母的进行分群,所以原先的群体结构也发生了改变,在仔猪的心理上造成了很大的应激。
要管理好断奶仔猪,首先要对仔猪的胃肠道消化过程有一个充分的了解。食物在消化道中的消化过程,是一个复杂而又完整的过程。首先饲料进入口中,被咀嚼成较小的粒度(当然在仔猪教槽料的选择上我个人观点是建议使用颗粒料),尽可能的增加饲料与唾液淀粉酶的接触面积,达到充分的混合,之后进入到胃中,继续被湿润并混合胃中的盐酸,因为盐酸可激活胃蛋白酶原分解出胃蛋白酶,从而促进蛋白质等大分子的分解,蛋白质的分解可暴露出其主要的肽键,其后在小肠内进一步的接受酶的水解作用,小肠具有与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消化有关重要的酶。由于新生仔猪的消化道只适应消化简单的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利用饲料中复杂分子的能力则还有待于发育,这就要求我们在选择仔猪教槽料时要对饲料的品质有一个充分的了解。
通过以上介绍对于断奶仔猪的饲养管理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1、断奶前分娩舍所做的准备
在分娩舍5—7日龄由饲养员每天5—7次给小猪口中填塞几粒开口料,使其对饲料的口感有一个充分的了解, 7—10日龄,在小猪的采食槽中加入开口料,每次添加量在20—30粒,每天要定期更换保持饲料的新鲜度和良好的气味,教槽的意义在于:训练仔猪的咀嚼、适应饲料气味还可以弥补母乳不足,提高断奶重、均匀度,增加胃的产酸能力,刺激消化酶分泌减少断奶应激,在断奶的3—4周龄时争取让其吃到1—2kg饲料,这样做的好处是,教槽料采食量越大, 断奶后采食量越大断奶体重越大,保育生长速度越大保育生长越快,全期生长越快越大、仔猪断奶体重每增加100g出栏提前0.5-1天,断奶后同一时期生长体重多1kg,出栏时间提前4-5天。
转入保育舍后饲喂同样的开口料1周左右,料中加入黄芪多糖,宝宝乐,硫酸黏菌素等,预防由于转群而引起的腹泻和其他疾病,同时水中加入VC,多维等抗应激的药物,一周之后逐渐过渡到保育料。
2、断奶后保育舍温度的控制
由于断奶时采食量不足,导致大部分刚断奶的仔猪,在断奶后4—7天处于能量的负平衡,但氮代谢处于正平衡。由于用于维持生理活动和蛋白质的合成能量都涉及到仔猪的体脂储备,体脂损失过多,会增加体内热量的散失,导致断奶仔猪对冷的敏感度增高,所以保育舍温度要由断奶时分娩舍的22℃—23℃升高到断奶后第一周的26℃—28℃,温度控制在夏季尤为重要,要引起高度的重视,断奶后一周仔猪的增重与否对出栏日龄影响很大,
对于教槽工作相对未做到位的猪场建议断奶后一周,5—7次/天进行填料,不建议直接自由采食,减少消化不良的发生或肠道疾病的干扰。
断奶仔猪在保育床上为了提高单位面积的温度,可在床上加一个带有珠光罩保温灯,这样不但可以增加单位面积的温度,而且还可以很好的进行“三点定位”较少饲养员的劳动强度。
3、湿度和通风
保育舍的通风和相对湿度也很重要,这一点在冬季尤为突出,因为在冬季通风与保温相矛盾,但亦不可忽视,因为通风可以除去空气中过量的水分,降低空气中的湿度和空气中的尘埃,有害气体。良好的通风可随空气带走60%—80%的病原体,湿度过大有利于病原微生物的繁殖,引起仔猪多种疾病,湿度过小有可造成灰尘过大,可引起仔猪的呼吸道疾病,保育舍的适宜相对湿度65%—75%。在通风中还要注意贼风的入侵,因贼风可引起更多的咳嗽,打喷嚏和腹泻等并降低生长速度。可采用天棚的通风孔或自动通风系统以免贼风的侵入。
4、转群分类
在转群的时候要对猪进行的强弱,品种进行分群,按照合理的饲养密度进行分栏,饲养密度按照保育猪下床的体重进行估算,并且提供清洁的饮水。
5、分娩舍得弱小猪只特殊护理
对于分娩舍的弱小猪只,要进行特殊的护理,如饲养方面提供稀料以提高其采食量和消化率,在饲料方面,提供高能量和乳制品的复合型日粮或者延长开口料的饲喂时间。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弱小仔猪的成活率。
断奶时造成仔猪饲养上出现问题,根源是断奶仔猪生理上发育不完善,主要变现在:小肠结构的完整性;酶系发育不完善;产酸能力低;免疫机能不健全;因此断奶仔猪的饲养是一个十分细致的工作,需要在断奶时的营养,环境等方面创建符合其生理特点的条件,减轻仔猪的断奶应激。
点击了解更多养殖知识
关注【养猪知识】,私信我,回复“咨询”,获取终生养殖技术指导,为您分享更多养殖知识,祝您养殖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