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村里几乎每家每户会养一头猪,优点多多,一可消灭剩饭剩菜,二可精制农家肥料,三可作年猪改善生活。多数人家也会养一头黄牛,家中地里重活累活都得靠它。还有的人会养点鸡鸭鹅等,生蛋可以自己吃,也可卖掉换钱给子女交书费学费。
中国历史上畜禽散养规模最大的时候可能就是那时,那会儿路边没有垃圾桶,家中没有自来水,厨房不通天然气。一个猪圈就是全家的垃圾处理站,一个十多米的压水井就可以解决几十年的用水需求,田里丢弃的秸秆柴禾是最好的地锅燃料,环保不环保暂且不论,那会儿的天是蓝的,山是青的,水是绿的。
现在村里生活水平提高了,多数人家已不再养殖家禽和牲畜,一是得有人伺候,二是出力不赚钱,三是卫生条件差,四是周边会投诉,五是都划定禁养区了。于是,零散的畜禽养殖就慢慢地转变成规模化养殖,通常是存栏牛羊几百头,生猪上千头,肉鸡几万只的大型养殖场。当然,还有数量庞大家庭作坊式的规模以下养殖场。
科技的发展带来了生产力的发展,肉牛1年、生猪5-6个月、肉鸡鸭35天即可出栏。集约高效的养殖模式对环境保护是有利的,节省人工,节省土地,节省时间。虽然过去几年偶尔也出现过食品安全问题,但解决之后并无大碍,丝毫不影响高效率的生产生活方式,因为大家都需要。
高效生产方式也会带来一些不良后果,污染源被调度集中到了一起,直接导致某些特定区域直接超出了该地域污染容纳能力。
随之而来的是空气、水质、土壤污染,导致居民怨声载道,信访不断。
为什么不上环保治理设施呢?
法无禁止皆可为,目前,只规定了规模以上养殖场要求安装污染治理设施,规模以下的没有明文规定。
根据农业农村局相关文件,农村居住地是进行了功能区划的,分别是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在禁养区内是严格禁止养殖的。各地对禁养区的划定不一,通常是各地市县区根据实际合理划定,水源地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文教科研区以及居民区500米范围内一般都是禁养区。
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往往落实不好,尤其是规模以下的散养户。长期的传统观念,加上依托自己宅基地或产权耕地小规模小作坊式的养殖,执法缺乏依据,取缔引发矛盾,耗费了基层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容易造成“民不告官不究”的半放任自流状态。
问题终究还是要解决,现在各地已经对异地搬迁养殖户给予了补贴和支持。
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社会问题治理也走进了新时代,相信不久的将来,此类问题必将一劳永逸。
标签: 村里的鸡鸭鹅狗猪怎么看你 农场鸡鸭鹅 鸡鸭鹅猪猫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