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化放养,每批数量很大。如何管理才能提高成活率,提高生长速度和饲料效率,既充分地利用自然资源,又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劳动效率,是值得重视的问题。分群管理是最重要的环节。分群是根据放牧条件和鸡的具体情况,将不同品种、性别、年龄和体重的小鸡分开 ,以便于因鸡制宜,有针对性地管理。
1、分群的基本原则
分群首先要考虑群体大小。确定群体大小的依据是品种、月龄、性别和放牧地可食植被状况。一般而言,本地土鸡、活波爱动,体质健康,适应性强,活动面积大,群体可适当大些;小鸡阶段采食量小,饲养密度和群体适当大些;而大鸡的采食量较大,放养的群体数量应小一些;植被状况良好,群体适当大些;公母混养,公鸡的活动量大,生长速度快可提前作为肉鸡出栏,群体可适当大些;若饲养鉴别母雏要一直养到整个生产周期结束,群体不宜过大。
2、分群的具体操作
放养鸡的分群应与育雏室分群相一致,鸡育雏室内每个小区内的雏鸡最好分在一个放养鸡舍内,分群是从育雏到田间的转群过程中进行, 而且最好在夜间。根据每个放养简易鸡舍的情况一次性放进足量的小鸡。如果田间简易鸡舍的面积较大,安排的鸡数量较多,应将鸡舍分割成若干个单元,每个单元容纳的鸡数量最好小于500只。
3、分群注意的问题
(1)切忌大小混养:不同日龄、体重和生理阶段的鸡其营养需要、饲料类型、管理方式和疾病发生的种类和特点不一样。如果将他们混养在一起,无法有针对性地饲养和管理。例如产蛋鸡和大雏鸡混养,饲料无法配制和提供。特别是疾病预防,难以按照防疫程序执行,相互传染,导致疾病常发而无法控制。
(2)切忌群体过大:研究发现,一般平原地区的草场、农田和果园等,以鸡舍为圆心,70%以上的鸡在半径50m以内活动,90%以上的鸡在半径100m以内活动。因此,群体大小应以50-100m为半径50的圆的面积为一个活动单元,根据牧草的载鸡量,确定单位面积所承受的鸡的数量。据试验,一般草地每667平方米容纳的数量为20-30只,好的草场可达到40-50只,最高不宜超过80只。以这个标准计算,一个饲养单元的面积应控制在7000-30000平方米,这样,一般群体应控制载300-500只。
生产中发现有些鸡场的群体过大,效果不良。首先,群体大,在较小的放牧面积内饲养过多的鸡,容易造成草地的过牧现象而使草地退化。其次,由于过牧,草的生长受到严重影响,鸡在野外获得营养较少,主要依靠人工饲喂。因此更多的鸡在鸡舍附近活动,形成了采食依赖性,不仅增加了饲养成本,而且鸡的生长发育和产品品质都受到影响。第三,在较小的范围内有较多的鸡活动,密度过大,疾病发生率较高。第四,密度大,营养供应不足或营养单调,容易发生恶癖,如啄肛、啄羽和打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