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种创新赋动能 生态技术促发展
河南省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2022年度绩效考评工作会议
顺利召开
2023年1月14日,河南省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在河南牧业经济学院举行了2022年度绩效考评暨三门峡综合试验站授牌仪式,绩效考评组专家,体系各岗位专家、综合实验站站长及体系各团队成员共20余人参会。考评会议由河南省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冯建新研究员主持,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副校长杨国宇教授受邀出席会议并致辞。体系推广副首席、3位岗位专家和1位试验站站长等就各自岗位目标设定、主要工作成效、经费使用管理情况、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2023年工作计划等分别进行了详细汇报。考评组专家认真审阅体系各岗位专家提供的资料汇编,对各岗位专家进行现场质询、点评。
2022年,河南省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针对水产业存在的生态安全、种质退化、效益低下等问题,开展黄河鲤、淇河鲫品种的快长、少刺、高营养等重要性状改良及精准营养调控技术研究取得重要进展,获授权专利8项,发表论文20项、著作3项;新技术选育的新品系黄河鲤肌间刺数量少10%,养殖单产提高3.1%,饲料系数减少5.3%,规格更整齐,肌肉蛋白质含量更高,抗氧化性能更优良,体形和体色更受消费者欢迎。在民权县、延津县、渑池县、内乡县和中牟县等地示范推广“豫选黄河鲤2号”苗种5200万尾,实施池塘生态高效养殖技术,实现了节本增效,引领河南省水产良种的转型升级和品种结构调整。
构建12项新技术、20项生态健康养殖模式示范推广取得显著成效。以“优质、高效、生态”为主题,集成创新高效渔农循环(莲渔)种养模式,示范底排污、多阶段分池养殖技术、免疫生态防控等技术,实现了一年生产两茬优质商品鱼的效果,产量翻番,鱼药投入减少60%,节水50%~62%;在种植过程中化肥的使用量减少70%,农药施用量减少80%,实现种养优质高效,养殖尾水资源化利用、减药和节水目的,拓展了淡水鱼产业的功能和空间,引领我省生态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践行科教兴农“一三五五”工作机制,做强产业科技“引擎”,助推乡村全面振兴。挂牌建设示范基地21个,在全省39个县市区(覆盖贫困县14个),开展技术培训和服务75次,培训农业农村各类实用人才约2697人次,宣传报道41次,服务3个科技引领优势产业试点县,全面推进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水产养殖用药使用量同比减少10%以上,助力3个试点县成功创建国家级水产生态和健康养殖示范区;服务全省29家苗种生产企业通过省级水产原良种场复查验收或认定。形成区域示范效应,社会影响力显著。
考评专家组认为体系工作总体成绩突出,成效显著。希望各位岗位专家以产业体系为服务平台,聚焦我省渔业产业技术需求和技术瓶颈,定位更加精准、亮点更加突出、进一步增强产业契合度,提高研发成果的创新度和贡献度,不断推动我省渔业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通过体系年度绩效考评会交流学习,体系各岗位专家认识到了各自的差距和不足、进一步明确了今后工作的重点和方向,并表示将此次体系绩效考评为契机,以服务我省渔业产业发展为根本,不断加强体系内外纵横联动、高效协同,引领和推动我省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图1 会议现场
图2 三门峡综合试验站授牌仪式
图3 淇河鲫育种岗位专家、河南师范大学水产学院副院长李学军教授
图4 推广副首席、河南省水产技术推广站李旭东高级水产师
图5 三门峡综合试验站站长,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徐文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