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病毒学章节测验(袁玮艺西农大张德礼教授病毒学各论第二讲课后思考题解答)

农村养殖畜牧网 养殖技术 462


袁玮艺: 西农大张德礼教授病毒学各论第二讲课后思考题解答

动物医学院1801班学生袁玮艺


1.1病毒学章节测验(袁玮艺西农大张德礼教授病毒学各论第二讲课后思考题解答)


老师您好,

我是动物医学院1801班学生袁玮艺,昨天因为我个人原因没能及时上交作业,非常抱歉,今天已将作业(第二讲:30章和31章课后题)补上,辛苦老师批改,谢谢老师!


1.1病毒学章节测验(袁玮艺西农大张德礼教授病毒学各论第二讲课后思考题解答)


第30章课内思考题

1. 阐述逆转录病毒及反转录酶的结构特点。

答:1)反转录病毒

①有囊膜,有独特的三层结构,最内层为芯髓,中层为核衣壳20面体,外层为源于宿主细胞膜的囊膜,其上有糖蛋白纤突,出芽方式成熟并释放。

②基因组为2倍体, 2个线状正链单股RNA组成,每个单体大小约1-11kb ,具有3'端多聚A及5'端帽子结构。都具有反转录酶,病毒RNA没有感染性。

(2)反转录酶

反转录酶是以RNA为模板指导三磷酸脱氧核苷酸合成互补DNA(cDNA)的酶。哺乳类C型病毒的反转录酶和鼠类B型病毒的反转录酶都是一条多肽链。鸟类RNA病毒的反转录酶则由两上亚基结构。真核生物中也都分离出具有不同结构的反转录酶。

2. 逆转录病毒科怎么分类?

答:分7个属

1) 甲型反录病毒属:旧称禽C型反录病毒,如禽白血病病毒。

2) 乙型反录病毒属:旧称哺乳动物B型及D型反录病毒,如小鼠乳腺瘤病毒,马非猴病毒。

3) 丙型反录病毒属:旧称哺乳动物与爬行动物C型反录病毒,如鼠白血病毒。

4) 丁型反录病毒属:包括牛白血病病毒及人嗜T细胞病毒。

5) 戊型反录病毒属:鱼反录病病毒

6) 慢病毒属:包括人的免疫缺陷病毒1型与2型( AIDS) ,马传贫病毒,梅迪-维士纳病毒

7) 泡沫病毒属:包括各种动物及人的泡沫病毒。泡沫病毒见于培养的细胞中,未发现其致病性

3. 试述禽白血病病毒的亚型及致病性。

禽白血病病毒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两类,内源性禽白血病病毒以前病毒的形式存在于鸡体的基因组,很少表达。外源性的能完全复制的禽白血病病毒对大多数鸡无致病性,但小部分鸡终生感染并产生白血病淋巴细胞瘤。某些外源性的白血病病毒能致急性、亚急性肿瘤。

本群病毒可引致各种传染性肿瘤,如淋巴细胞增多症、成红细胞增多症、成髓细胞增多症、髓细胞瘤、内皮瘤、肾胚细胞瘤等,以淋巴细胞增多症最为常见。

本群病毒又可分为A~J共10个亚群。其中A~D亚群为外源性,宿主为鸡。在蛋鸡群中A亚群最为普遍,其次为B亚群,C、D亚群致病力低。E亚群为内源性,宿主为鸡。F、G亚群的宿主为雉,H亚群为斑鸠、I亚群为鹌鹑。J亚群为外源性,宿主为鸡,引致髓细胞瘤,对肉用鸡危害严重

致病机理;病毒所致的白血病在鸡出壳后数月即可传遍鸡群。如不存在急性转化性的毒株,则在14周龄以上的鸡散发。

4. 比较猫白血病病毒与猫免疫缺陷病毒的致病特点。

致病机理:

1) FIV致病过程有三个段:以淋巴结病及发热为特征的急性阶段,漫长的亚床阶段,以退行性病变和机会司L会感染为特征的终末阶段。在终末阶段常见口腔、牙周组织颊及霉菌的机会感染。FIV潜伏期可以持续数年,随着病程的延长,表现为CD4+ T细胞的减少,淋巴细胞FIV的发生率较高。FIV很少发生在圈养猫群。散养猫尤其是雄性猫,因打斗通过咬伤而感染病毒。尽管精子可带毒,但性行为并非主要传播途径。猫崽可通过初乳及乳液从急性感染期的母猫感染病毒。

2) 猫肉瘤病毒是缺陷型病毒,携带vonc及v-fms基因,缺失env基因,毒株那从拜维肉瘤中发现的,均是由猫白血病病毒提供囊膜的假型,此病毒的所有种毒约含有猫白血病病毒。虽然并无证据表明猫的这两种逆转录病毒能感染人,但专家告诚,本妇、儿童及免疫缺陷患者应避免与患猫密切接触。

诊断:

1) FIV:可以取患猫的周边淋巴细胞做RT-PCR或ELISA可做出诊断。实验感染猫可在感染的2~4周内检出抗体。

2) 猫白血病病毒:从肿瘤组织并不能分离到猫白血病病毒,但可通过RT-PCR或分子杂交等技术,证实病毒基因组的存在。常规诊断方法主要从白细胞检测病毒蛋白,可用直接交光法或EISA,两者均是检出病毒芯髓的群特异抗原。

5. 牛白血病病毒如何传播?用什么方法检测?

1) 与其他逆转录病毒一样,本病毒并无很高的传染性,病毒水平传播不易波及相邻牛群,除非密切或长时期接触。损伤、直肠检查的手套、注射用针头及外科器械等可传播病毒,昆虫媒介的机械传递作用很小。病毒可经胎盘感染胎儿,般新生犊牛 的感染率小于10%。已证实通过正常接触病毒不能由牛传给绵羊,反之亦然。也没有病毒由牛传给人的证据。

2) 国际贸易指定的方法是用琼脂凝胶免疫扩散试验或ELISA,检测血清中病毒gp51和p24的抗体,gp51的抗体出现较早,而且稳定。

3) 牛白血病是OIE规定通报的疫病。每隔2~3个月对牛群做血清学检查,淘汰阳性牛,直至建立无病牛群。可试用灭活疫苗进行免疫预防。

6. 举例说明动物慢病毒的检测手段和预防措施。

1) 诊断:梅迪病毒用琼脂凝胶免疫扩散实验,检测血清中病毒核心抗原p28或囊膜抗原gp135的抗体。免疫转印技术比之更敏感,可用于确诊,也可取外周淋巴细胞用ELISA或RT-PCR原位杂交检测病毒。

山羊关节炎病毒、马传染性贫血病毒用琼脂凝胶免疫扩散实验,检测抗原。

2) 预防:(猫免疫缺陷病毒)用叠氮胸苷等抗反转录酶的药物进行治疗,免疫接种多种疫苗,包括全病毒灭活疫苗、基因工程疫苗以及DNA疫苗,尚无广泛应用的FIV疫苗。

(马传染性贫血病毒)驴白细胞弱毒疫苗

7. 试述嗜肝病毒的结构和复制特点。

l 结构:主要特性病毒颗粒直径 42~ 48m 20面体对称的核衣壳直径27- 30m 外有囊膜。基因组为单分子环状的DNA,部分双股、部分单股。全长股为负链,大小为3.0-3. 3kbh.另一互补的较短股为1.7~2.8kb,尚余有15%~ 50%的分子为单股状态。全长股在独有部位上具有一个缺口,两属不相同。负链的5'端有一个蛋白质分子共价相连,正链5'端有一19个核苷酸的帽。

l 复制特点:嗜肝DNA病毒的复制独特又十分复杂,牵涉反转录酶。在病毒核衣壳携带的DNA聚合酶的作用下,在肝细胞核内形成全长的环状双股DNA,其负链DNA作为合成全长正链RNA转录物的模板,后者在感染细胞的细胞质中被包装人病毒芯髓之中,此时病毒反转录酶以正链RNA为模板,反转录负链DNA,在此过程中正链RNA降解。接下来病毒DNA聚合酶利用新合成的负链DNA作为模板,合成正链DNA,但在全部完成之前,已形成的不完整的双股DNA即被包装人病毒颗粒。病毒DNA还被整合到宿主细胞的基因组中,导致持续性感染,并以尚不了解的方式产生原发性肝癌。


1.1病毒学章节测验(袁玮艺西农大张德礼教授病毒学各论第二讲课后思考题解答)


第31章课内思考题

1. 呼肠孤病毒科有哪些重要的属?比较其异同。

a) 环状病毒属:组成外层衣壳的为VP2,组成内层衣壳的为VP5,由120个三聚体组成。

b) 轮状病毒属:外层衣壳由糖蛋白VP7和VP4双体组成,外层及中层衣壳由VP6组成,芯髓由VP1、VP2、VP3组成。

c) 科州蜱传热病毒属、东南亚十二节段病毒属、蟹十二阶段病毒属:均在胞浆中复制。

d) 正呼肠孤病毒属:外层衣壳由s3蛋白及m1蛋白组成,除了完整的病毒颗粒,还有2种稳定的亚病毒颗粒。

e) 水生呼肠孤病毒属:形态与正呼肠孤病毒相似。

2. 哺乳动物正呼肠病毒与禽正呼肠孤病毒各有什么致病特点?

a) 哺乳动物正呼肠孤病毒致病性:

MRV有4个血清型,主要是1~3型。在家畜引致呼吸道感染或腹泻,1型于牛,3型于绵羊、猫和犬最常见。MRV感染猴可引致肝炎及脑膜炎。MRV 3型致病性对实验动物最突出,引致小鼠的“油毛综合征”,表现为黄疸、腹泻、矮小、毛皮油亮以及神经症状(如运动失调等)。还可引致肝炎、心肌炎、肺炎及脑炎等。MRV对小鼠、大鼠还有致畸变作用。

b) 禽正呼肠孤病毒致病性:

VAS亦名禽病毒性关节炎及滑液囊炎,主要发生于5~7周龄肉鸡,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跛行,跗关节剧烈肿胀,趾及跖部肌腱及腱鞘发炎。TDSD又称为吸收不良综合征,特点为羽毛稀疏,生长迟缓、矮小化,腹泻,粪便中带肠黏膜以及未消化的饲料,饲料转化率降低。某些ARV毒株既能引致TDSD,又能引ARV常见于鸡马立克病病毒、传染性囊病病毒等感染的病例,一般认为由于它的混合感染,加剧了从番鸭分离的ARV对小于40日龄的番鸭有致病性,表现为步行障碍及腹泻,肝、脾、肾有白色坏死灶,伴发纤维素性心包炎,俗称“肝白点病”。火鸡感染ARV表现为肠炎,鹅的ARV可致肝炎。

3. 蓝舌病毒的病原及致病特点如何?

1) 病原:BTV的VP7是群特异抗原,可用林体结合试验:琼脂扩收试验或免疫灭光技术检别,是中和位点及血凝素,可凝集细羊及人O型红细胞,用中和试轻目前可将BTV分为26个血清型,不同地区存在不同的血清型。

2) 致病特点:BTV引致蓝舌病,是绵羊的主要传染病之一,特征为高热,口鼻黏膜高度充血,唇部水肿,继而发生坏疽性鼻炎,口腔黏膜溃疡,蹄部炎症及骨骼肌变形。病羊舌部可能发绀,因此称之为蓝舌病。自然感染的潜伏期为3~ ~7d,人工感染因毒株毒力及绵羊易感性的差异在2~15d之间。患羔还可腹泻,致死率高者可达95%。牛和山羊易感性较低。

3) 传播特点:BTV通过吸血昆虫传播,多种库蠓均可作为传播媒介。

4. 蓝舌病毒需要与那些病毒做鉴别诊断?如何进行?

琼脂扩散实验可以与茨城病毒及鹿流行出血症病毒出现交叉反应,所以应该使用单克隆抗体检测。

方法:分离病毒应取急性发热期病畜的全血离心取红细胞洗去血液中可能存在的抗体。然后用超声波裂解红细胞使病毒释放,再用它静脉接种11日龄的鸡胚或接种2d以内的新鲜Vero细胞。分离的毒珠做综合实验定型

5. 非洲马瘟病毒如何传播及检测?

传播方式:吸血昆虫是传播媒介,主要是库蠓类,其次是伊蚊、蜇蝇、按蚊。未发现接触传染。虽说全年均可流行,

检测手段:诊断日可取血清做补体结合试验或中和试验检测抗体。抗原检测的最佳材料是脾,含毒量最高,可用琼脂扩散试验或免疫荧光技术。确定血清型则应做病毒分离,可用Vero或MS细胞,产生CPE及细胞质包涵体,再用型特异血清做中和试验定型。也可用吮乳小鼠脑内接种分离病毒。用病毒多肽VP7免疫动物制取高免血清,建立的竞争ELISA法,敏感而又特异,既可用于检测血清的群特异抗体,也可用于直接检测组织中和抗原。

6. 分析轮状病毒的致病性、电泳型及抗原性。

抗原性:分类轮状病毒属可进一步分为若干血清型或基因型。衣壳抗原VP6为群特异抗原,根据中和试验可分为甲至戊型(A~E),另有己、庚(F和G)两个暂定型。甲型又称典型轮状病毒,其余各群称为非典型轮状病毒或副轮状病毒。甲型对人、牛及其他动物有致病性,乙型仅对人致病,戊型仅对猪致病,丁、己和庚型仅对禽类致病。

致病性:潜伏期16~24h, 发生水样腹泻,往往带有黏液。少数由于失水或继发大肠杆菌等感染导致患畜死亡,一般能在 3~4d内康复。病毒感染小肠绒毛,使之变短,并被立方上皮细胞覆盖。乳糖酶等分泌减少,影响糖的吸收,奶中未消化的乳糖促进细菌的生长,从而加剧腹泻。恶劣的卫生条件、寒冷、拥挤等往往使病情加重。

抗原性:可以用PAGE,检测粪样中轮状病毒RNA,并根据电泳图谱将其分群。

7. 轮状病毒是如何发现的?给人以何种启示?

轮状病毒于1969年首先发现于腹泻的犊牛粪便中,此后在人、绵羊、猪、马、犬、猫、兔、鼠、猴及禽类均有发现。

各种轮状病毒所致症状类似,在未知病毒的情况下,应当谨慎接触患畜的排泄物或者是遗体。

8. 试述科州蜱传热病毒的病原、宿主及主要致病特点。

病原:是人畜共患患病病原,发现于北美洲落基山一带。CTFV有两个血清型,加州野兔分离株S6-14-03代表了一种血清型。埃亚契病毒分离自法国和德国,毒株间存在抗原性差异。

宿主:本病毒以安氏革蜱等为传播媒介。带毒蜱的若虫吸吮松鼠等啮齿动物的血,啮齿动物因此而感染,病毒血症可长达5个月,成为病毒贮主。成年蝉在春季及初夏叮咬人类及大型哺乳动物,使之感染并发病。

致病特点:人感染后突然发病,成人表现为严重的肌肉疼痛及白细胞减少,儿童发生脑膜脑炎及出血症。

9. 草鱼出血病病毒的致病特点如何?怎样预防?

致病特点:4~5月龄的草鱼易感,死亡率可达70%,发病水温在20°C以上,广泛流行于我国南方各省,一般多在6~9月份流行,8~9月为高峰。病变以充血、出血为特征,表现为肌肉、鰓瓣、鰭基及肠道充血。鰓可能是传染途径。GCV除感染草鱼外, 还能人工感染青鱼及麦穗鱼,从自然发病的青鱼中分离到的病毒与之有很强的交叉反应。成熟的草鱼卵可带毒,污染的水源可传播病毒。团头鲂不感染,与其血清中的半乳糖凝集素样蛋白的非特异抗病毒作用有关。

预防:用有机碘等消毒剂处理带毒鱼卵及污染鱼塘行之有效。疫区可用疫苗接种,注射或浸泡均可。用组织匀浆或细胞培养物制成的灭活疫苗,我国已批准应用。

10. 如何从病毒结构特点解释双DNA病毒的毒力易变及在环境中的高度稳定?

病毒有两个开放阅读框,较小的阅读框编码分子质量为16500m的非结构蛋白VP5,病毒毒力降低与其缺失有关。该病毒与呼肠孤病毒、流感病毒等相似,基因组各阶段的5’与3’端同源。在两个节段的两个末端均有直接的末端倒置重复序列,对形成茎环二级结构至关重要,毒力的变异也可能与此结构的变异有关。

11. 阐述传染性囊病病读的致病机理及主要致病特点。

致病机理:由于本病毒在腔上囊(简称囊)内的前淋巴细胞选择性地复制,破坏费内的B细胞,从而造成免疫抑制。

致病特点:3~6周龄鸡的囊发育最完全,因此最易感。感染囊增大到正常大小的5倍,水肿并充血,带有条纹。囊的淋巴滤泡坏死或调亡。超强毒株也损害胸腺、脾及骨髓细胞。死亡时囊可能萎缩,而肾脏通常肿大,尿酸盐积累,肾小球可有免疫复合物沉积。1~14日龄的鸡易感性较小,通常可得到母源抗体的保护。6周龄以上的鸡很少表现疾病症状。潜伏期2~3d,表现为精神沉郁、羽毛粗糙、厌食、腹泻等。

传播:本病毒通过直接接触传染或经口感染,可经鸡粪排出,在外环境中极其稳定,在鸡圈内可存活4个月以上,在饲料中可存活7周左右。常用的清洁及消毒措施往往不能有效地消灭本病毒。昆虫亦可作为机械传播的媒介,带毒鸡胚可垂直传播。

12. 如何控制传染性坏死病毒在虹鳟中的传播?

关键在于防止病毒的进一步扩散,特别要注意清除不断排毒的终生带毒者。

发病鱼池的鱼应全部淘汰,并用有机碘消毒。养鱼用水推荐使用无鱼的水源(例如井水),以避免感染。疫苗免疫并不乐观,因为最易感的30日龄以内的鱼苗既不能获得母源抗体的保护,又不足以产生有效的主动免疫,而且本病毒的不同血清型之间无交叉保护。近年来报道,用含VP2的多价疫苗免疫大西洋鲑有效。

13. 试述传染性肌坏死病毒的特点及致病性。

主要特性:病毒颗粒为20面体,直径40nm,氯化铯浮密度为1. 366g/mL.基因组为单片段双链RNA分子,含有2个不重叠的开放阅读框。

致病性:主要宿主是太平洋对虾和南美白对虾。从巴西东北部直至东南亚,包括印度尼西亚、中国海南岛及泰国南部均有发病的记载。呈地方流行,流行率可达100% ,死亡率为40%~70%。海水或半咸水养殖的南美白对虾的稚体和幼虾受影响最大,死亡率高。严重感染的对虾可能因应激因素如网捕、饲喂、盐量或温度的突然变化而发病。此种急性期的对虾可有局部或广泛的白色坏死区,存在于横纹肌,特别是远腹节段及尾扇,某些对虾通体发红。在数天之内死亡率居高不下。剖检可见淋巴组织比正常虾大3~4倍。

传播途径:可通过对虾同类相食,经水传递。发病幸存的南美白对虾可能终生带毒,推测病毒可垂直传递至其子代。海鸟捕食流行区域的病虾或垂死虾,可通过鸟粪或对虾的尸壳将疾病在虾场蔓延。巴西东北部天然野生对虾可能是宿主。


1.1病毒学章节测验(袁玮艺西农大张德礼教授病毒学各论第二讲课后思考题解答)

标签: 1.1病毒学章节测验 病毒学概论题库 病毒学综述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