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谭木洛
编辑 | 谭木洛
前言
本文主要根据水禽具有生长速度快、耐粗饲、消化能力强等生理特性,从饲料营养的角度,全面考虑水禽的营养需要特点和营养源的选择。
重点考虑非粮型饲料原料的选择、适宜用量及其应用时的注意事项,提出了肉鸭配合饲料中危害因子的安全预警参数。
从营养物质、营养源、添加剂和营养水平等方面剖析了营养结构优化的方法及重要性。
一、水禽减抗养殖中的饲料配方设计
营养不仅是水禽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也是保障水禽免疫器官生长发育、免疫系统发挥正常功能的关键要素。
因此,精准满足水禽营养需要,是提高水禽抗病能力的前提,是饲料无抗和养殖减抗的重要基础,水禽的生物学特性与猪、肉鸡等差异较大,具有其独特的营养需要特点。
水禽具有 “为能而食” 的习性,对饲粮能量水平耐受范围大水禽采食量大、消化能力强、代谢旺盛、生长发育快、脂肪沉积能力强。
水禽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的是碳水化合物、粗蛋白质和粗脂肪,易消化的碳水化合物是肉鸭最经济的能量来源,粗蛋白质作为能量来源的经济效益低。
水禽具有“为能而食” 的习性,饲粮能量浓度是决定其采食量的最重要因素,在自由采食的条件下,可根据能量需要量来调节采食量,饲粮能量浓度低则提高采食量。
而饲粮能量浓度高则降低采食量,同时,水禽具有很强的采食能力,尤其是肉鸭在3周龄以后,能一次性采食大量大容积饲料。
在自由采食条件下,饲料能量水平在一定范围内的变化对肉鸭增重无显著影响,如饲喂低能量浓度饲料,肉鸭会通过提高采食量满足能量需要。
但在肉鸭采食量受到限制时,随饲料能量浓度降低,肉鸭增重呈线性下降,且增重的降低主要是降低了体内脂肪的沉积。
水禽对饲粮粗蛋白质和氨基酸水平要求高,肉鸭生长速度快,对粗蛋白质和氨基酸的需要量高。
随饲粮粗蛋白质含量提高,肉鸭胴体蛋白质含量有提高的趋势,但胴体脂肪含量显著下降。肉鸭早期(0~3周龄)生长以沉积粗蛋白质为主。
3周龄后,肉鸭体脂沉积速度加快,因获得最大胸肌或腿肌比率所需要的饲粮中,粗蛋白质水平高于获得肉鸭最大增重所需要的粗蛋白质水平。
若仅追求快速育肥,则肉鸭前期饲粮粗蛋白质含量保持在一定水平即可;但为获得较好的胴体品质,则需提高饲粮中粗蛋白质水平。
但要注意,能量蛋白比是影响肉鸭胴体组成的主要因素而不仅仅是能量或蛋白质水平本身。
水禽羽毛质量受饲粮蛋白质和氨基酸水平的影响,水禽羽毛生长良好,可减少体热散失和维持需要。
羽毛生长不良会增加鸭群的恐惧感,容易产生啄羽行为并发展为啄癖,导致肉鸭皮肤受伤和死亡率增加。
饲料中蛋白质供给不足会降低水禽羽毛中的蛋白质沉积量,从而影响羽毛的生长量,限制水禽羽毛生长的氨基酸主要为含硫氨基酸和攴链氨基酸。
其中含硫氨基酸水平是最重要的限制因素,临界缺乏即可引起肉鸭羽毛生长不良,此外,必需氨基酸缺乏可使水禽羽毛生长异常和覆盖不良。
而非必需氨基酸缺乏可导致羽鞘生长不良而使主翼羽呈勺状,另外,亮氨酸过量可干扰肉鸭对缬氨酸和异亮氨酸的利用而使羽毛生长不良。
蛋鸭饲粮中的能量和粗蛋白质水平应根据其体重和产蛋率进行调整,在蛋鸭的产蛋率为 80%以上时,要特别注意在保障饲粮粗蛋白质的水平基础上确保粗蛋白质的品质。
水禽相对于陆禽而言对粗纤维消化能力较强,适宜水平的饲粮纤维可促进水禽的胃肠道发育、提高饲粮养分的利用率和标准回肠氨基酸消化率、改善肠道形态等。
饲粮纤维还可通过调控盲肠挥发性脂肪酸和肝脏脂质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来降低肉鸭肝脏及机体脂肪的沉积,纤维水平过低或过商会降低饲料营养物质的利用效率。
鸭生长前期 (1~14日龄)肠道微生物菌群还不够成熟,代谢产生的乙酸、丙酸和丁酸等挥发性脂肪酸的数量相对较少,肠道对挥发性脂肪酸的吸收利用率相对较低。
鸭生长后期(大于 15 日龄)盲肠微生物菌群趋于成熟,代谢产生的乙酸、丙酸和丁酸等挥发性脂肪酸的数量相对较多,肠道对挥发性脂肪酸的吸收利用率相对较高。
因此不同生理阶段水禽饲粮纤维的适宜水平是不同的,蛋鸭能够很好地适应纤维源并加以利用。
以玉米皮作为纤维来源时,蛋鸭饲料的适宜粗纤维水平为3.84%,且可溶性纤维与不可溶性纤维搭配使用效果更佳。
鹅对粗纤维的消化能力较强,消化率高达 40%~50%;鹅饲粮中活宜的粗纤维水平有助于维持鹅肠道正常结构及基本功能。
提高饲料利用效率:饲粮中粗纤维含量过低,会影响鹅的胃肠蠕动,影响各种营养成分的消化吸收。
二、根据水禽种类配制全价配合饲料或精料混合料
伺料配合是根据水禽种类和营养需要、饲料来源和营养价值科学确定配合饲料种类及配方,并按照配方和工艺流程把不同来源的饲料按一定比例均匀地混合、加工成饲料产品的过程。
饲料配合的依据包括水禽的种类、饲料的使用目的、动物所处生长阶段及相应生理要求、生产用途、营养需要标准、饲料营养价值、饲料法规和伺料管理条例等。
饲料配合还需要有利于保证水禽产品质量,有利于人类和动物的健康,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维护生态平衡。
配合饲料产品若按照饲料营养组成成分和用途不同可分为全价配合饲料、浓缩饲料、添加剂预混合饲料和精料补充料等,全价配合饲料是根据水禽种类及不同饲养阶段配制。
其养分种类齐全、营养全面,能够满足相应阶段水禽的营养需要,不需要额外补充其他饲料,可直接饲喂的饲料。
浓缩饲料由蛋白质饲料、矿物质饲料和添加剂预混料组成,其营养组成不全面,使用时必须和适宜比例的能量饲料配合才能成为全价配合饲料饲喂。
添加剂预混料由维生素、微量元素、有机酸等添加剂及载体或稀释剂组成,其营养组成不全面,使用时必须和适宜比例的能量饲料、蛋白质饲料混合才能成为全价配合饲料饲喂。
精料补充料由部分能量饲料与浓缩饲料构成,其营养不能完全满足水禽的需要,使用时必须和一定量的青饲料或酒糟等搭配使用,才能满足水禽的营养需求,适用于在青饲料或酒糟资源丰富地区养殖的水禽。
此外饲料配合产品若按照饲料的外观形态不同可以分为粉状饲料、颗粒饲料、破碎饲料、液体饲料等。
颗粒饲料便于水禽采食,但颗粒大小需与水禽生长阶段相适应,对于育维阶段的水禽宜采用粒径为2毫米及以下的颗粒料。
粉料容易糊喙,降低水禽采食量,在水禽生产上使用粉料时,宜加入适量水拌和成湿拌料或液态料,以方便水禽采食。
但往往损耗料增加,需加强管理,减少损耗和变质,生产上也可以将精料补充料和青饲料或酒糟按一定比例混合加工成全价混合饲料,方便饲喂,防止水禽挑食。
科学性原则,饲料配方设计要根据水禽种类、品种、生理阶段、养殖模式和目标性能选择适宜的营养标准,并结合市场的需求和实际养殖效果确定出饲料配方的营养浓度。
同时要考虑到季节变化、饲养管理条件、原料供应、动物健康状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对饲料配方进行灵活调整,不同生理阶段的水禽其营养需要不同。
理论上讲,生理阶段划分越细,营养供给越精准,生产实践中为了方便饲养管理应避免频繁换料。
在配制蛋鸭饲粮时,一般根据蛋鸭饲养管理阶段的育雏期、育成期、产蛋期、产蛋后期设计对应的育维料、 育成料、产蛋高峰料、产蛋后期料。
在配制鹅饲粮时应充分考虑鹅的食草性和耐粗饲能力,多考虑利用青绿饲料和粗饲料,使饲料达到一定的体积,保证其采食量,并可扩大鹅的饲料资源,降低生产成本,保证鹅产品质量。
如长期使用精饲料,不使用青绿饲料,不但会造成饲料资源浪费,还会改变鹅的消化生理特性,慢慢失去其食草性和耐粗饲能力。
在设计水禽饲料配方时必须结合水禽养殖的实际和当地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当地的饲料资源,合理搭配饲料原料,实现配方的营养原则和经济原则。
例如肉鸭饲料配方类型中的玉米-豆粕型饲粮、玉米-杂粕型饲粮或小麦-杂粕型饲粮等均应根据性价比和市场目标调整
即原料采购、质量控制及生产加工上的可行性,配方中所用原料种类、质量、理化特性、价格及数量等都应与市场情况及企业条件相配套。
确保设计的配方能在原料采购、质量控制及生产加工等环节高效、精准地执行。
例如水禽料对颗粒稳定性要求高,配方设计要求综合考虑原料组成、加工工艺和成品质量,以确保配方能精准、高效地执行。
原料和成品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含量不得超出允许限度;对动物不产生急、慢性毒害等不良影响;在水禽产品中的残留量不能超过规定标准,不得影响产品的质量和人体健康。
在水禽饲粮中使用抗营养因子含量高的普通菜籽饼(粕)、棉籽饼(粕)、木薯等饲料原料时,要控制其用量。
原料和饲料产品应严格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条例及有关标准的规定,如营养指标、感官指标、卫生指标和包装等。
结论
饲料营养调控技术对水禽抗逆育种计划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抗抗性育种旨在减少对抗生素的依赖,提高鸭和鹅等水禽的天然免疫力。
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在畜牧业中过度使用抗生素会导致抗生素耐药性,从而构成重大的公共健康风险。
参考文献
[1] 饲料添加剂的分类及其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J]. 常向彩;朱喜玲;方福平;张海玲;马明.中国饲料,2020(24)
[2] 肉鸭养殖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 刘林华;史朝俊.养殖技术顾问,2011(12)
[3] 家禽环境与健康养殖研究进展[J]. 金灵;叶慧;高玉云;杨琳.中国家禽,2011(08)
[4] 安全有效的肉鸭养殖模式探讨[J]. 胡烈其;王群.浙江畜牧兽医,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