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南北方气候条件相差悬殊,而猪又对环境温度变化比较敏感。温度过低会增加育肥猪的维持消耗和采食量,拖长了育肥期,影响了增重、浪费了饲料,降低了经济效益。结果是“一年养猪半年长”,“养猪过冬,一半落空”。
认真修整猪圈, 增强防寒保暖效果
猪的毛粗硬疏稀,缺乏绒毛,与牛羊等家畜相比,御寒能力较差。而猪圈建筑又多为敞开式,大都很简陋,防寒效果极差,圈内温度长期处于摄氏零度以下。
猪的适宜气温是16—21℃,气温过低,对猪的繁殖和生长发育将产生不利影响。猪体为了维持生命和生理需要,就不得不多吃饲料,用以产生热能抵御寒冷。这样,大量的饲料消耗多用于“维持饲养”,吃的多,增重慢,饲料报酬降低。
在寒冷的深秋季节,尤其是北方气温过低时,必须采取防寒保温措施。秋季需要维修好猪舍,使之更加严密。猪圈墙要抹严,四周设防风屏障,检修好猪窝盖。
有条件的最好是建“太阳能猪圈”,即在原来猪圈上面,用木杆、高粲秆等把露天部分全部棚架起来,然后用塑料薄膜覆盖在棚架上面,四周用草和泥压结实。塑料棚上要留好通气孔,这种“太阳能猪圈”在冬季较冷的夜晚,圈内温度仍能保持在6℃以上。
此外,还可在猪圈内墙的一角用砖或土坯砌建“保温小套圈”,使其三面有墙,一面朝阳,套圈上部用稻草或麦秸盖严,里面铺厚垫草,一般不少于20厘米。加强管理防潮湿,潮湿容易散发热量,猪窝内越潮湿保暖性能越差,猪就越觉得冷。为此,要勤扫圈舍,及时清理粪尿及冰雪,勤晒勤换垫草,加强猪的调教,使猪养成固定地点排粪尿的习惯。
改善饲养,做到“五要”
饲料调配要多样化,保证营养需要;勤喂少添,防止冻槽;增加饲喂次数,晚间睡前给猪加喂一遍热食,使总饲喂量高于夏季;要喂热食饮水,不喂冰冻饲料;要喂稠食不喂稀食,减少热能损失,防止尿窝湿圈;多喂些含热能多的饲料,如花生饼、玉米、瓜干等,饲料配方的能量水平不能低于12.5兆焦。
仔猪还适当提高蛋白质水平,促其生长发育。数头猪同窝,让猪挨着睡,既可互相以体温取暖,提高窝内温度,还可利用抢食习性,增加采食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