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仔猪腹泻的发病率很高,死亡率也很高,严重影响养猪场的生猪成活率和养殖效益。有些养猪场不认真分析仔猪腹泻的原因,盲目采用抗生素及抗病毒药物治疗,经常是延误病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导致疾病蔓延,或引发仔猪过敏、中毒、病情加重,甚至大批死亡的严重后果。
近年来在生产中发现一种新型的自助腹泻,补液、抗菌、抗病毒都无效,因为不明原因,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死亡率非常高,给养猪业造成了较大的损失,大大降低了自主的成活率。现将这种疾病的临床特点介绍如下。
1 发病特点
1.1 仔猪腹泻发生的日龄较早最早可见1日龄发病,但大多集中在3~4日龄。仔猪腹泻的粪便呈稀粥状,一般是黄色,不会散发恶臭味,也没有产生过多的气泡。患病仔猪出现呕吐,呕吐物是黄白色的凝乳块以及胃液,大多都是在出现腹泻症状之前有呕吐现象,腹泻开始后呕吐即停止。仔猪的体温一般会升高至40℃,但也有部分病猪的体温正常,腹泻发展很快伴有脱水症状,病猪眼球明显下陷,病程通常3~5d。
1.2 产房哺乳仔猪发病最多通常是连续多批次的发生,可持续半年之久。一般发病率在50%~100%,如果按病毒性或抗细菌性腹泻治疗,死亡率会达80%~100%。中大规模的养猪场发病的情况居多,而小型养猪场和散养户猪群很少发病。用抗生素与抗菌药物及抗病毒药物治疗无效,但内服补液盐或腹腔补液,可使病程延续1~2d。
2 剖检特点
剖检病死仔猪可见,机体消瘦,眼球下陷,皮肤丧失弹性,后躯被粪便污染。其小肠、大肠黏膜有轻度至中度充血和出血,部分病死仔猪的肠壁变薄程度不同,肠黏膜的皱褶减少甚至彻底消失,其肠系膜淋巴结出现髓样肿或轻度出血,肠内容物呈黄白色稀粥样。肝脏肿大,颜色变淡,质地变硬。其胆囊萎缩,胆囊内没有胆汁,或胆囊肿大且囊壁变薄。肾皮质颜色变淡,切面的上部或全部出现模糊的结构,肾上腺双侧性肿大,皮质髓质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出血。其心肌松软且色淡,心脏的横径增大,冠状脂肪呈现胶冻样的浸润,但是心肌没有出血。
3 病情讨论
3.1 仔猪腹泻是养猪业最常见的疾病,大多数养殖人员都有一定的防控经验。当仔猪发生腹泻时无怪乎以下几种原因:病原感染、外感风寒、应激反应及消化不良等,通常会考虑能引起仔猪腹泻的一些疾病,比如伪狂犬病性腹泻、猪瘟性腹泻以及冠状病毒、轮状病毒、细小病毒、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魏氏梭菌、密螺旋体及球虫等引起的腹泻,但临床试验性治疗否定了这些影响因素,原因是应用抗生素、抗病毒类药物完全没有效果,而且病原感染或管理不善引起的腹泻各年龄猪都会感染,而这类仔猪腹泻仅限于产房内的哺乳仔猪。采用抗应激药物、口服补液盐及腹腔注射补液也没有太大的效果,只是能将病程延缓1~2d。
3.2 最近几年发现的哺乳仔猪腹泻病例中,不仅有肠型伪狂犬病以及非肠型猪瘟性腹泻病例,也有非肠型伪狂犬病以及非肠型猪瘟性腹泻病例。病理解剖发现,在这些腹泻病例中,仔猪的肝胆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有以非伪狂犬病与非猪瘟性腹泻病例的肝胆损伤最明显,而且临床症状也最严重,治疗难度最大。
3.3 诊治时发现,腹泻哺乳仔猪肝脏肿大、变性,还有硬化表现;有的胆囊萎缩囊内没有胆汁,有的胆囊肿大,囊壁变薄呈半透明状,其中的胆汁呈淡黄色稀薄如水。说明仔猪在发生腹泻之前,其肝脏已经受到了严重的损伤,导致胆汁分泌障碍,引发肝源性的腹泻,这应该是引发产房内哺乳仔猪发生高死亡率腹泻主要原因,而在生产中未能受到重视。
3.4 肝源性腹泻肝源性腹泻是由肝脏疾病引起的肠胃不适而出现大便次数多、便稀不成型呈糊样或水样,偶尔还会伴有腹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发病机理是肝脏损伤导致胆汁代谢障碍,胆盐缺乏完成脂肪乳化障碍而引起腹泻。肝脏损伤类疾病可能导致消化系统吸收障碍,肠道菌群紊乱、肠道蠕动增加等也会引起腹泻。治疗时应先检查肝脏功能,明确肝脏疾病,对症治疗,可使用一些养肝护肝的药物改善肝脏功能,补充维生素,使用益生素调节肠道菌群等措施。
标签: 哺乳仔猪腹泻的原因分析 哺乳子猪腹泻 哺乳仔猪腹泻 母猪注射什么药 仔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