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蓝耳病:又称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引起的一种严重引起全球养猪业的疾病,以妊娠母猪繁殖障碍和各阶段生长猪呼吸道疾病为特征,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蓝耳病列为规定的报告性疾病。因此,蓝耳病仍是目前危害养猪业最重要的疫病之一。
蓝耳病毒具有严格的宿主特异性,猪是其唯一的感染宿主,蓝耳病毒有两个基因型,即以LV株为代表的欧洲Ⅰ型和以VR-2332株为代表的美洲Ⅱ型。
蓝耳病致病机理
蓝耳病毒通过呼吸道、生殖道入侵肺泡、血液等机体的主要组织巨噬细胞,使肺泡巨噬细胞数量减少、肺泡功能降低,从而导致生长猪出现呼吸困难的典型症状。由于肺泡巨噬细胞的大量减少,依赖于超负氧离子发挥杀菌作用的功能显著下降。因此,感染蓝耳病毒后易诱发其他病原发生继发细菌性感染。
蓝耳病毒感染的生物学特性
1、 抗体依赖性增强作用:蓝耳病毒感染猪只后中和抗体水平较低,且产生时间较晚,但是该中和抗体非但不能有效清除血液中的病毒,反而能够与病毒形成病毒-抗体复合物,从而更有利于病毒感染,这种现象即为抗体依赖性增强作用,最终导致蓝耳病毒在猪群中持续感染。
2、 持续性感染:在猪体内可持续存在,但猪只临床症状不明显,此现象可以维持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从而导致长期的病毒血症或带毒现象,导致蓝耳病毒长期在猪群体中循环感染和致病。
3、 蓝耳病毒基因变异:使猪只在获得被动免疫和主动免疫时,机体对抗原的识别能力减弱,使得病毒能够逃避机体免疫系统的识别,从而避免猪只机体中和抗体和免疫细胞的杀伤效应。
蓝耳病的临床症状
1、 母猪:发烧40-42.5℃、厌食、返情、流产、产死胎;
2、 仔猪:发烧扎堆、耳朵、皮肤发绀、呼吸困难、死亡率增加26%以上;
病理变化
肺灶性实变,多发于肺尖叶、心叶、膈叶近心端常呈肝样肉变,淋巴结水肿出血;部分急性病例可见脾脏边缘或表面梗死灶,肾脏表面出现针尖至小米粒状出血点、斑;心脏、肝脏、扁桃体、膀胱、肠道、皮肤可见点、灶状淤血、出血;非急性病例若无继发感染上述症状不明显。
实验室诊断
通常采用血清学诊断和病毒分离的方法进行实验室确诊。
防控策略
1、 加强完善生物安全体系:严格管控人、车、物、猪等出入场制度
2、 驯化:主要是后备母猪的驯化,用猪场已知的蓝耳病毒感染引进的后备猪,使其与现有猪群处于同一蓝耳病毒感染水平。
驯化方式:①后备母猪接触本场蓝耳病毒阳性母猪或保育仔猪②采用经典毒株活疫苗(R98株)免疫猪群,间隔4周免疫2次,1头份/头。
3、 闭群:蓝耳病毒虽然可以持续感染,但是种猪群在120-180d后就不再传播,因此,闭群时间至少要180天,即一方面6个月不引种,可在种猪群中清除蓝耳病毒,200天以后即使引进阴性后备猪也不会被感染,另一方面可清除血清学监测阳性的种猪。需要注意的是,在闭群前确保所有种猪感染同源病毒或免疫弱毒活疫苗,确保所有母猪感染,提高母猪群免疫力。闭群结束后引进阴性后备猪,防止引进蓝耳病新毒株。
4、 控制继发感染:链球菌、副猪嗜血杆菌、放线杆菌是引发猪病的重要病原,如果继发上述细菌性疾病会导致猪只死亡率增加。全群猪群黄芪多糖+替米考星+强力霉素口服2周,产房仔猪1、2周龄及断奶时注射0.3ml、0.5ml、1ml 10%头孢噻呋注射液。
5、 环境减毒:猪群全进全出,猪舍彻底冲洗、消毒、烘干、空栏时间至少1周,减少猪舍原有病毒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