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猪呼吸道疾病拌什么药(防控生猪保育期呼吸道疫病的根本措施)

农村养殖畜牧网 养猪技术 516

随着国外种猪的不断引进,规模饲养场的持续发展,特别是生猪及其产品的跨区域流通,造成各地保育猪群的多种呼吸道疫病经常发生,已经成为威胁养猪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虽然业内对其给予了较多的关注,但由于具体生产者的环境控制意识、营养平衡意识、药物保健意识还没达到应有的重视程度,影响了猪场经济效益的提高。

1 临床症状


保育猪呼吸道疾病拌什么药(防控生猪保育期呼吸道疫病的根本措施)

一般发生在5 ~ 10 周龄的断奶仔猪,呼吸困难、急促,食欲减退、逐渐消瘦,皮肤苍白或黄疸等,有时表现为腹泻、咳嗽以及仔猪先天性震颤等症状,受感染的猪群发病率通常为20% ~ 50%,病死率可达到50% ~ 100%,被称为仔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是一种慢性、进行性高致死率的疾病。存活的病猪大都发育受阻,变成僵猪,失去经济价值而淘汰。

2 剖检变化

可见肺表面有红色至灰褐色斑点,手触之变硬感觉似橡皮样。全身体表淋巴结肿大,体表、腹股沟及肠系膜淋巴结可肿大3 ~ 5 倍,外表灰白色,切面湿润,有出血点。肾脏肿胀苍白,表面有大量灰白色病灶。

3 发病原因

PM W S 病因较为复杂,主要是由猪圆环病毒(PCV)、猪蓝耳病毒(PRRSV)感染后,继发感染肺炎支原体、链球菌Ⅱ型、副猪嗜血杆菌、多杀性巴氏杆菌、霉菌、附红细胞体等引起的一种传染病。

4 防制措施

猪场内严格实行封闭式生产,并注意做好灭鼠、灭蝇、灭虫工作,场内禁止饲养猫、狗等动物。严格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选择对猪圆环病毒杀灭效果较好的新型消毒剂,如复合醛、复合碘进行定期消毒。减少在保育期间注射各种疫苗,发病期间,尽量减少疫苗免疫接种。加强营养供应,应用营养全面、平衡的饲料,提高猪群整体抗病能力。潮拌料喂猪,将保育饲料调成含一定水分的潮料,可相对降低发病率。夏季气温在25 ℃以上时,将断奶后的仔猪不经保育舍,直接转入生长舍。降低饲养密度,建议保育舍应让每头仔猪有0.35 ~ 0.4 m2 的生活空间,保育舍猪栏采用封闭不透风的隔栏。避免混养,禁止将不同来源、不同日龄、体重相差较大的猪只混群饲养。加强猪舍通风换气,并尽量使每天早晚的温差不要太大。

5 药物控制


保育猪呼吸道疾病拌什么药(防控生猪保育期呼吸道疫病的根本措施)

5.1 应在每批仔猪未发病前,提早用药预防;当疫病发生时,应尽早诊断并采取饮水给药措施,对病猪进行治疗,以减少细菌、病毒继发感染引起的死亡。

5.2 母猪料投药,减少母源性疫病传播的机会。在母猪料中添加多西环素+ 氟苯尼考+ 黄芪多糖预防保健,从产前3 d 饲喂到产后7 d。

5.3 保育猪群给药,在饲料中也添加抗菌、抑制病毒繁殖药物。从断乳前3 d 到断乳后7 d 使用,20 ~ 30 d 后,再应用7 ~ 10 d。

5.4 当猪群发病时,由于病猪采食饲料减少,不能摄取足够治疗量的药物,可在饮水中加药,让仔猪自由饮用5 ~ 7 d。为了确保疗效,可使用口服补液盐+ 多西环素+ 氟苯尼考+ 黄芪多糖,给每头保育仔猪灌服,每天2 次,连用2 ~ 3 d。

5.5 定期驱虫。蛔虫幼虫经肺移行时,以及肺丝虫都会促使呼吸道病的发生,应在断奶仔猪转入保育舍7 d 后,应用阿维菌素制剂连用7 d,间隔40 d 后,再驱虫1 次。

5.6 严格避免霉菌摄入。猪只摄入霉菌毒素可使机体的免疫功能和抵抗力降低,较容易发生本病。因此,应该禁止霉变饲料供应猪群。

5.7 对病情严重和治疗效果不佳的病猪,应及时淘汰,防止疫病传播,也避免人力物力浪费。

6 相关疫病的控制


保育猪呼吸道疾病拌什么药(防控生猪保育期呼吸道疫病的根本措施)

在猪场出现上述病例时,往往在猪只皮肤可见非寄生虫病或非坏死性杆菌引起的出血坏死,是由于圆环病毒Ⅱ型引起的猪皮炎肾病综合征(PDNS)。应加强猪舍通风、降低饲养密度,同时使用复合醛消毒液,按1:200 稀释,每天对病变部位喷湿1 ~ 2次,连用5 ~ 7 d,并在饲料、饮水中添加预防、治疗性药物,连用7 ~ 10 d。如果病猪症状严重,可注射头孢类或强力霉素针剂等药物辅助治疗。经常发病的养猪场,可考虑应用圆环病毒Ⅱ型疫苗对猪群进行免疫接种,效果比较明显。

标签: 保育猪呼吸道疾病拌什么药 保育猪呼吸道保健 保育猪呼吸道的主要原因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