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甘肃兰州卫健委通报一起聚集性布病隐性感染事件。据央视新闻客户端报道,截至7日12时,已对兰州兽医研究所317名师生进行布鲁氏菌检测,其中96人呈血清学阳性,目前均为隐性感染。该研究所重点场所防控措施已落实,不会对周围人群构成新危险。
对于布病,网友爆出各种疑问:动物实验的风险性有多高?染病人群主要有哪些?一般百姓有可能接触到布病吗?吃肉喝奶会不会染病?该病治愈效果如何?又该如何预防呢?
对此,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的相关专家。他表示,布病传播途径基本固定,人的传染源主要是牛、羊等染疫动物,人传人的风险极小,并且可实现有效预防,目前国内尚未报道过人传染人的病例。因此,不必“草木皆兵”。
布病与动物实验并无必然联系
资料显示,布鲁氏杆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是由革兰阴性、兼性细胞内寄生的布鲁氏杆菌(Brucella)引起的人兽共患疾病,是《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其主要传染源为病畜和感染物(包括野生动物)。
此次事件一经曝出,一些医学类高校师生对于实验过程中染病几率极为关注。
该专家告诉记者,长期从事动物实验的人员虽属于易感人群,但并不绝对,染病与否与动物实验并无必然联系。即便在实验过程中,师生们感染布鲁氏菌后,是否发病还与其他因素密切相关,包括患者体质、机体免疫能力、侵入机体的病原体数量等都有关。同样,人感染布鲁氏菌可通过口、鼻、眼结膜,甚至皮肤上不易被察觉的微细伤口感染。
“实验实习前应接受必要的相关知识培训,实验过程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穿戴好必要的防护器具,如手套、口罩、工作服,必要时穿戴胶靴、护目镜等,当然实验实习过程中,禁止饮水、吃东西以及不必要的来回走动;实验实习结束后及时清理消毒地面、桌面、实验器具等,防止病原体污染;离开现场前,全身清洁消毒,禁止将实验场所内物品带出……”这是该专家对经常进行动物实验的人员提出的建议。
布病传播“有迹可循”
不必“草木皆兵”
布病民间俗称“懒汉病”,临床表现多样,因感染的病原体、病程的阶段和累及器官系统(受牵连的器官系统)不同而异。感染后潜伏期一般为1~4周,平均为2周,但少数患者可在感染后数月或1年以上才发病。
“布病传播途径主要有直接接触、消化道传播和呼吸道传播3种,人与人之间基本不会传播。目前,在我国羊、牛、猪作为传染源最为常见。其中羊是人类布病的最主要传染源。除了病羊、牛、猪外,其他患病动物也可作为人类布病的传染源,但一般只引起个别病例。”该专家说。
普通百姓有可能接触到布病吗?该专家说,普通百姓有可能会得病,但其主要原因是食用感染动物产品,无论如何,布病的传播是有迹可循的,完全没有必要“草木皆兵”。
布病可实现有效预防
感染无需“过度紧张”
“既然传播途径我们已经了然,对症下药即可,布病也就没有那么可怕。”该专家说,除了专业人员在从事工作中注意之外,普通百姓平时也要注意严格食用检验检疫合格产品,不饮用未消毒的生奶和生奶制品,不吃未彻底煮熟或烤熟的肉类,尤其生的动物内脏,生熟食品分开存放,做好日常通风等。
对于一些养殖户也要做到科学养殖、规范屠宰;购买牲畜检疫,饲养牲畜免疫。当然,市场监管部门也要加强监管力度,防止非法分子投机将染病动物产品投向市场,这些都是可以有效预防布病的传播。
对于网友关注的该病能否治愈及复发率,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微信公众号发布的《布病知识大问答》给出了答案。文章指出,布病病程长短不一,以3-12个月者居多,多数患者只要及时就医,规范治疗,一般预后良好。如果患者能够坚持疗程和医嘱,对将来的工作、生活影响不大或无影响。当然,如果治疗不及时或用药不合适,转化为慢性型,则病程很长、反复发作或出现并发症,如关节炎、劳动力下降等,治疗困难,可能影响终生。
来源:科技日报
编辑:陈可轩
审核:王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