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养猪,少用药,多收益!好产品是我们的优势,好技术是我们的特色!欢迎光临猪病课堂】
伪狂犬病(Pseudorabies,PR) 是由疱疹病毒属的伪狂犬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 引起的,是以动物发热、奇痒、脑脊髓炎为主要症状的急性传染病。猪是感染后唯一可以存活的物种,因此,猪是该病毒最主要的贮存宿主和传染源,该病常引起妊娠母猪流产、死胎等繁殖障碍类疾病,仔猪出现神经症状、顽固性腹泻等临床症状,不同生长阶段猪群感染该病会表现不同的临床症状,如种公猪发生睾丸炎、育肥猪出现呼吸道疾病等。感染PRV 的猪抗病力下降,极易继发或并发其他疾病,尤其是副猪嗜血杆菌病,对养殖业危害极大,是当前我国猪场最常见的传染病之一。
副猪嗜血杆菌病又称“革拉瑟氏病”,是由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的以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为特征的疾病。该菌寄生在健康猪鼻腔等上呼吸道内,主要通过空气直接传播,也可以经消化道等其他途径传播。主要影响2~4 周龄的猪,感染高峰为4~6周龄,发病率在10%~15%,严重时病死率可达50%。该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成为危害规模化猪场最严重的细菌性疾病之一。
发病情况和临床症状
病猪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发热(40.5℃~ 42℃ )、腹泻、呕吐,有呼吸道症状如打喷嚏,鼻有分泌物,并出现严重的咳嗽和呼吸困难,有的病猪出现关节肿胀、跛行、步态不稳。有些仔猪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开始为震颤、共济失调,后期倒地四肢划动,出现角弓反张。全群用黄芪多糖饮水,严重的注射阿莫西林和黄芪多糖,但用药效果不明显,发病一个星期后死亡数开始增多。
剖检变化
剖检病死猪,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切面多汁;肝脏肿大,表面有灰白色的坏死点;脾脏表面有灰白色的坏死点;肾脏表面有出血点,个别猪可见灰白色坏死点;肺肿大,有炎症以及出血点;严重的出现心包炎和胸膜炎,心包内充满大量豆腐渣样干酪物;胸腔和腹腔大量积液,呈淡黄色透明状或灰白色浑浊状,内含中等量的纤维素渗出物;肝和脾表面有灰白色或黄白色的坏死点脑膜充血,脑水肿,脑脊液增多。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怀疑为猪PR 并发副猪嗜血杆菌感染所致。
采样送检与确诊
无菌采取病死猪的肺脏、淋巴结、脑组织、扁桃体、心包液、关节液以及康复猪血清等样品,送实验室进行检测。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实验室诊断,可以确诊为猪PR 和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混合感染。
防治
对未感染的猪群通过滴鼻法紧急接种PRVgE 基因缺失疫苗,剂量为每2 头猪一份。在饲料中添加氟苯尼考、副立宁(专利组方),连用7天。为增强机体抵抗力,减少应激反应,在饮水中加入电解多维和葡萄糖,连用7天。对病情严重的猪用头孢噻呋、恩诺沙星、清开灵注射液分点注射,连用3天。加强消毒,猪圈和工具用百毒杀进行消毒,频率为隔天消毒一次。用药5天后,猪群精神逐渐好转,采食量增加,病情逐渐得到控制。
小结与讨论
PRV 随着病猪、带毒猪、带毒鼠类的鼻分泌物、唾液、乳汁、尿液排出,通过鼻与鼻的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在易感猪中传播。野毒可潜伏于神经系统中,导致动物感染后终身带毒,在应激、抵抗力下降、自身抗体水平较低时,潜伏的病毒被激活,导致猪发病。免疫预防是防治本病的主要手段,因此控制和消灭该病要严格按照免疫程序进行PR疫苗的免疫接种。此外还应加强饲养管理,提高机体抵抗力,定期检测。一旦发病,出现神经症状后,治疗效果往往不大,应及时进行淘汰处理。
副猪嗜血杆菌是猪上呼吸道黏膜的正常菌群,在气候变化较大和猪抵抗力下降时容易继发感染,由于该菌血清型较多,疫苗免疫效果较差。因此预防本病除了平时加强药物预防保健外,还应加强饲养管理、注意饲养密度、严格消毒、加强通风、减少有害气体和各种应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