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瘟,又称鸭病毒性肠炎(DVE),是一种传染性、高死亡率、急性和热传染病。它是由疱疹引起的,可以感染鸭、鹅和天鹅。这种疾病可以通过病禽和易感水鸟之间的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受污染的环境传播。dve损伤与血管损伤(组织出血和体内出血)有关,导致胃肠粘膜表面破裂,并对淋巴结和其他组织造成损伤。
鸭瘟病原菌为鸭瘟病毒Ⅰ型病毒,是疱疹病毒家族的一员,有一个胶囊,病毒直径为90160nm。病毒对外界没有强烈的抗性,对热敏和一般消毒剂敏感,对低温耐药性强。
这种疾病每年可以发生四个季节,但春秋的流行更为严重。在自然条件下,本病易受不同年龄、性别和品种的影响,与番鸭、大麻鸭、北京鸭比较,在30天内对雏鸭病害较少。在人工感染中,小鸭更易受感染,大鸭更易受自然感染,尤其是在产鸭中。鸭瘟传播后,常见3~7天开始出现散发性鸭病,然后3~5天后,大量鸭病进入人类发展和流行期。鸭子的整个流行病通常是2-6周。如果鸭子对鸭子具有免疫力或抗性,则可延长至2-3个月或更长时间。
防止鸭瘟应避免从免疫区引入鸭子,如果必须引入,必须严格隔离,并且隔离2周以上,经证明健康不能一起喂养。
在受威胁地区,所有鸭子都应该接种鸭瘟疫苗。分别于产前710日龄、2025日龄和2周进行蛋鸭免疫。肉鸭通常注射20天以上,或7天以上,20-25天以后。
该病可用抗鸭瘟高血清治疗,每只鸭肌注射0.5ml,有一定的疗效;还可利用早期治疗肌肉细胞(一种内源性干扰素),每只鸭肌注射1ml,每3天,2-3次,也可获得一定疗效。同时,安装敏感的抗菌药物以防止并发或继发的细菌感染。
病毒是由病毒引起的小鸭急性高接触性传染病,称为三周病。
病原体是小病毒家族,小病毒家族的番鸭。病毒可在各种器官中广泛繁殖,引起心肌炎,对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造成最大的损害。在自然条件下,只有3周龄鸭病,其他鸟类未受感染;7~18天龄是最常见的感染;感染率和死亡率较高,3周感染率一般为25%~65%,病死率20%~47%,随着日龄的增长,病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变得僵硬。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但冬季和春季冷季频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