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发病问题越来越复杂,诊断和防治的难度不断增加,相信现在的养猪户都深有体会。但是,朋友们是否想过人为因素是这些问题的重要因素?
长期以来,在对猪病的诊治过程中存在着种种误区,或者说谣言,这是我们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一,增加药量,意味着效果更好?
当然,存在这样的问题,一方面是因为兽药还存在质量不过关、有效成分不够因素,导致养猪户习惯了加大用药量,以求心理上的放心。另一方面,存在长期滥用抗生素等药物,造成致病菌体产生耐药性,这个时候要是不加大剂量,治疗效果又不明显。
这样的问题是真实发生过的。曾经发生过猪患得“高热病”,养猪户采用超大量用药,猪病没治好,却把猪给治没了,因此,我们的养猪户应科学合理给猪用药,切莫随意乱治,尤其是不能随意使用抗生素类药物。
二,预防保健,意味着花冤枉钱?
在正常情况下,生猪自身具备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能够抵御和适应不断变化的内部和外部环境,但就当前猪群的生产状况看,要是仅靠猪群自身抵抗力是完全不够的。其实,预防和保健的作用,主要是提高生猪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
实践也证明,进行预防和保健,对产仔前后的母猪、断奶仔猪、转群猪在免疫接种和运输等疫病多发环节,有较好的预防作用。
三,联合用药,意味着包治百病?
如果遇到混合感染,仅靠单种成分药物难以综合治疗的效果,这时就需要多药物之间的相互协同作用,达到提升提高防控效果的目的。所以,虽然联合用药对多病症治疗效果较好,但也不是药品种类越多越好,需要科学的联合方法。
掌握禁忌配伍也很重要,比如磺胺嘧啶钠和葡萄糖注射液之后溶液中吸出结晶;广谱抗生素单独使用一种就能达到治疗的目的,一般情况下不要超过3种以上药物混用。
四,接种疫苗,意味着不再发病?
很多养猪户认为,给生猪接种了疫苗就万事大吉,但“我家的猪群已经接种了相应疫苗,为啥生猪还是发病了?”经常看到养猪户烦恼这样的问题。
其实造成这样的实事,一方面跟疫苗质量有关,比如储存、运输方法不当,疫苗使用不当,疫苗药效不够等。另一方面,跟生猪的健康有关,比如存在生猪免疫抑制。所以,养猪户应该正确看待猪病疫苗,疫苗是防控疾病的必要方式,但它也不是万能的。
五,耳朵发蓝,意味着猪蓝耳病?
生猪蓝耳病,学名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确实,生猪蓝耳病会引起生猪耳朵发蓝,但是仅靠观察到生猪耳朵发蓝就诊断为蓝耳病,是不科学的。
生猪患得蓝耳病,一般呈现发烧、厌食等症状。如果是妊娠母猪得该病,还容易引起流产、产死胎等情况。若是仔猪,则容易出现呼吸道方面的症状。实际上,能够让猪耳朵“发蓝”的因素还很多,并非仅蓝耳病,比如生猪出现呼吸困难、冷刺激、血液循环不通畅等都可使病猪耳朵发蓝。
六,节约成本,意味着能省尽省?
这里只想提醒养殖户:“既想马儿快跑,又想马儿不吃草”的想法真的在养猪上不适用,所以,在不该省的地方,养猪户一定不要省钱。#谷丰计划#
或许,在生猪养殖方面,还存在很多误区,若没有讲到的,或者讲的不对的,请大家指正和补充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