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副伤寒又称猪沙门氏菌病,是由猪霍乱和猪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仔猪传染病。由于它主要侵害l一4月龄仔猪,也称仔猪副伤寒。临床上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型。急性型呈败血症变化,慢性型在病毒大肠发生弥漫性纤维素性坏死肠炎变化,表现慢性下痢,有时发生卡他性或干酪性肺炎。
一、病 原
病原体主要是猪霍乱沙门氏菌和猪伤寒沙门氏菌。沙门氏菌呈卵圆形短杆菌,兼性厌氧菌,不形成芽抱和英膜,有鞭毛,能运动,革兰氏染色阴性。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常存在于病猪的各脏器及粪便中,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在粪便中可存活1—2个月,在垫草上可存活8—20周,在冻土中可以过冬,在浓度为10%一19%食盐脆肉中能生存75d以上。但对消毒药抵抗力不强,一般用3%来苏儿、福尔马林等可将其杀死。
二、流行病学
本病主要发生于断奶后6月龄以下的仔猪,主要是1—4月龄,成年猪及哺乳仔猪很少发生。
主要传染源是病猪和带菌猪(临床上健康的带菌猪相当普遍),病原在其肠道、胆囊内长期存在,并不断随粪、尿排出体外,污染饲料、饮水等。
经消化道感染发病。有的可通过带菌母体子宫内或脐带感染。外界不良环境因素的影响和仔猪抵抗力降低时,也可引起内源性感染。
本病呈散发性,若有恶劣因素的严重刺激,也可呈地方流行性发生。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以阴雨连绵和冬春寒冷的季节多发。
三、症 状
本病的潜伏期根据猪体的抵抗力及细菌的数量和毒力不同而异,3—30 d不等,一般为2—6d。临床上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
(1)急性型(败血型)
当机体抵抗力弱而病原体毒力很强时,感染后很快发展为败血症。多见于断奶后不久的仔猪。病猪突然体温升高(4l一42C),食欲不振,精神沉郁。病初便秘,以后下痢,排出黄色恶臭味的稀粪,有时带血,常有腹部疼痛症状,弓背尖叫。耳、腹部及四肢皮肤呈深红色,后期呈青紫色。最后,病猪呼吸困难,体温下降,偶尔咳嗽,痉挛,病程1一4d,多因衰竭而死亡。
(2)慢性型(结肠炎型)
此型最常见,临床表现与肠型猪瘟相似。病猪体温升高至40.5—41.5C,精神沉郁,食欲不振,畏寒,消瘦,眼有霸性或脓性分泌物,便秘和下痢症状反复交替发生,粪便呈灰白色、淡黄色或暗绿色,形同粥状,有恶臭,有时带血、坏死组织碎片和纤维素性物质,以后病猪逐渐脱水消瘦。被毛粗乱。皮肤上出现痴样湿疹。有些病猪发生咳嗽。病程2—3周或更长,最后极度消瘦,衰竭而死或成为僵猪。
四、病 变
(1)急性型
主要是败血症变化。耳及腹部皮肤有紫斑。淋巴结肿胀、充血、出血;心内膜、心外膜、膀肮、咽喉及胃教膜出血;脾肿大,呈暗紫色;肝肿大,有针尖大至粟粒大灰白色坏死灶;盲肠、结肠效膜充血、肿胀、肠壁淋巴结肿大。
(2)慢性型
主要病变在盲肠和大结肠。肠壁淋巴小结先肿胀隆起,以后发生坏死和溃疡,表面被覆有灰黄色或淡绿色鼓皮样物质,以后许多小病灶逐渐扩大融合在一起,形成弥漫性坏死,肠壁增厚。肝、脾及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常见到针尖大至粟粒大的灰白色坏死灶,这是猪副伤寒的特征性病变。肺有时见到卡他性或干酷样肺炎病灶。
五、诊 断
对慢性病例,可根据病理变化,结合临床症状和流行情况进行诊断。对急性型病例诊断有困难时,可采取肝、脾等病料做细菌分离培养鉴定。也可做免疫荧光试验。
六、防 治
(1)预防
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猪舍卫生,保持干燥,定期消毒,消除各种诱因,增强猪体抵抗力。初生仔猪应争取早吃韧乳。断奶分群时,不要突然改变环境,猪群尽量分小一些。在断奶前后,应口服仔猪副伤寒弱毒冻干菌苗或肌肉注射1头份。遇到天气突变时可添加土霉素等药物预防。
发病后,将病猪隔离治疗,被污染的猪舍应彻底消毒。耐过的猪多数带菌,应隔离肥育,予以淘汰。未发病的猪可用药物预防,在每吨饲料中加人金霉素100 g,或磺胺二甲基喀暖100g。可起一定的预防作用。
(2)治疗
要在改善饲养管理的基础上进行隔离治疗,才能收到较好疗效。同时注意用药剂量要足,维持时间宜长。
抗生素疗法 常用的是环丙沙星、新霉素和强力霉素。
环丙沙星口服,每日每千克体重15—20 mg,分2—3次服;肌肉注射,每千克体重10mg,一次注射。新霉索口服,每日每千克体重5—15mg,分2—3次服。强力霉素口服,每次每千克体重2—5mg,每日1次。
磺胺类疗法 磺胺增效合剂疗效较好。磺胺甲基异恶陛(SMZ)或磺胺哦暖(SI))每千克体重20一40 mg,甲氧节氨密暖(TMP或DVD)每千克体重4—8mg,混合后分1d进行2次内服,连用1周。或用复方新诺明(SMZ—TMP),每千克体重70 mg,首次加倍,每天内服2次,连用3—7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