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发病的原因及防治方法(仔猪发病的原因及防治)

农村养殖畜牧网 养猪技术 146

仔猪出生后1 ~ 2 周为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高峰期,很容易在这个阶段感染仔猪水肿病、仔猪副伤寒、仔猪黄痢、仔猪白痢等疫病。同时仔猪阶段的死亡率要比猪其他阶段的死亡率要高,因此,能否做好仔猪阶段的疫病防治对养殖场的效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仔猪发病的原因及防治方法(仔猪发病的原因及防治)

一、仔猪疫病发生的原因

1. 季节因素。很多疫病都呈季节多发性趋势,比如仔猪传染性胃肠炎多发生于冬春季节,仔猪流行性腹泻以及仔猪“红白黄”三痢多发生于寒冷的冬季。仔猪刚出生的时候身体体质较弱,对一些季节性流行病缺乏抵抗力,进而很容易感染发病。

2. 母源抗体的干扰。母源抗体是来自母体的一种抗体,母源抗体可通过胎盘以及初乳的形式垂直传给仔猪,使仔猪获得一定的保护。初生仔猪身体各方面发育不够健全,对外界环境的抵抗能力较差,吃上初乳后能立即获得母源抗体的保护,免受相关病原体的干扰。但是一旦仔猪体内的母源抗体水平过高,多余的母源抗体会和疫苗中特定的抗原产生中和作用,从而导致免疫失败。

3. 垂直传播。有些疫病可通过垂直传播造成仔猪持续感染,比如猪瘟病毒可通过母体直接传给胎儿,由于猪瘟病毒广泛存在于母体、胎儿、胎盘和子宫分泌物中,因此带毒分娩母猪随产仔向周围环境大量散播病毒。伪狂犬病毒也可以通过母体直接传播给胎儿,导致仔猪发病。另外,有些病毒还会造成仔猪存活率大大降低,譬如猪繁殖与呼吸道综合征,一旦母猪感染此病毒,将会出现流产、死胎、木乃伊胎,甚至更为严重的后果。


仔猪发病的原因及防治方法(仔猪发病的原因及防治)

4. 饲养管理不当。仔猪阶段需要饲养人员的精心呵护,一旦饲养管理不当,仔猪的健康生长将会受到影响,尤其是断奶保育阶段,生长发育尤为迅猛,但消化机能不是很健全,如果饲养人员没有注意调控圈舍内的温度和湿度或者饲料中营养物质不足,都会导致仔猪出现应激反应或者营养不良,从而发病几率也会大大提高。在饲养过程中,饲养人员也经常往往会忽视仔猪打斗的现象,导致部分仔猪受伤,若伤口发生感染,就很有可能会发病。

5. 引入外来种猪。有些养殖户在疫病流行期间随意从外地引进来历不明的种猪,这些种猪由于没有附带检疫合格证明,很大概率会成为病毒携带者。一旦这些病毒开始向外扩散,最大的受害者莫过于当地的仔猪,仔猪会出现大面积的死亡,从而导致疫病的流行。

二、仔猪疫病的防治措施

1. 加强日常管理,提高仔猪抵抗力。很多时候季节、天气往往都是无法预测的因素,天气炎热时可以在圈舍内喷洒一些水来调节舍内的温度和湿度,在天气寒冷的时候多给仔猪增加一些垫料,确保仔猪生活在一个相对舒适的环境中。同时,要严格控制饲料配方,适当补充维生素和蛋白质,提高仔猪的抵抗能力,减少应激的发生。

2. 加强隔离措施和无害化处理。

仔猪群中一旦出现可疑病例要及时做好隔离,并对可疑仔猪进行观察,同时对其余同群仔猪做好相关疫苗接种工作。一旦可疑病猪死亡要立刻进行无害化处理,并及时对圈舍以及周边环境进行消毒。若一个猪群中出现多个仔猪同时死亡,在无法立即做出诊断的情况下必要时可对相关仔猪群进行扑杀和无害化处理,以遏制疫病的进一步传播。

3. 挑选后备母猪进行繁殖育种

时要尽量选择优良母猪。在进行后备母猪选择的过程中,要仔细观察,要尽可能挑选优良母猪。一旦发现母猪有可疑症状或者体质比较虚弱,要立即进行淘汰,必要时进行无害化处理,并对圈舍内的环境进行彻底消毒。另外,对初步筛选出来的优良母猪还要进一步观察,一旦在此期间出现可疑症状需立刻进行隔离或者淘汰处理,同时要加强后备母猪的饲养管理,提高其免疫力,对母猪进行疫苗接种时要注意剂量,以防因剂量过多造成过度免疫反应。


仔猪发病的原因及防治方法(仔猪发病的原因及防治)

4. 初免前要对仔猪进行母源抗体的检测。为了提高仔猪群免疫成功率,凡是新出生的仔猪都要统一进行母源抗体水平检测,根据母源抗体的消退规律确定初免时间,以避免因母源抗体水平过高造成免疫失败。

在免疫过程当中,一旦仔猪出现免疫反应,要及时做好应对措施,防止造成进一步的感染和发病。

5. 政府公安部门要严把检疫关,防止外来疫病的传入。各地区政府和公安部门要加大对外来种猪的引进管理,要在各个进出口设置安全检查站,派遣相关工作人员在岗执勤,严格把控检疫关卡,一旦发现装载未携带检疫合格证明的不明种猪车辆随意进入该地区,公安部门相关人员要立即对该车辆采取强制措施,并对种猪进行扑杀和无害化处理。另外,政府要加大相关资金投入,做好相关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工作,必要时候开展一些培训班,提高养殖户的生物安全和主体责任意识,坚决不触碰养殖业高压线。

l

标签: 仔猪发病的原因及防治方法 仔猪常见疾病的防治方法 仔猪病了怎么治疗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