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免疫程序不合理
部分中小猪场的免疫程序照搬照抄其他猪场的或由兽药、疫苗、饲料销售人员提供的通用免疫程序,或只做了小修改或者根本不修改直接使用,这种没有结合猪场实际情况制定、执行的免疫程序,常常导致本场、本地区重点易发疫病或易受威胁疫病暴发流行,往往给猪场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2 疫苗选择不科学
2.1 疫苗质量重视不够
有些猪场, 选择疫苗时常常过多考虑价格而忽略了疫苗本身的质量。部分猪场要么选择一些小厂家生产的疫苗,要么选择营销人员夸大其词的产品。有些疫苗厂家,为了促销疫苗,往往将疫苗采购的数量及金额与抽奖活动、外出旅游等捆绑起来,部分贪图便宜的猪场采
购人员和老板,不顾疫苗品质就大肆采购,这些疫苗是否适合本场猪群不得而知。
2.2 疫苗血清型匹配度低或不匹配
许多猪病病原血清型并不单一,而且还存在多种毒株、菌株存在的情况。在全国范围内,由于地域跨度大,不同地区、不同猪场疫病病原相差较大,对于多种血清型或抗原易变异的疫苗, 疫苗生产厂家很难生产出针对国内猪场通用的多毒株(菌株)、包含所有流行血清型的广谱疫苗。部分猪场平时没有注意本场流行疫病毒株、菌株或血清型的检测, 导致购买疫苗时没有参考对象,只是盲目地采购。这也是导致猪场疫病暴发的因素之一。
2.3 疫苗过期或即将过期
在生猪养殖过程中,由于所有的疫苗不可能都现买现用,部分猪场往往按采购计划一次性采购半年甚至一年的疫苗。部分猪场在选购疫苗时,对生产曰期和保质期的时间节点没有严格把控。买回的疫苗要么即将过期,要么使用1-2 个月后就面临过期的问题。如果使用时疫苗即将过期或已经过期,会大大降低相关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导致免疫效果降低甚至免疫失败。
3 疫苗滥用
一些中小规模猪场,常常存在滥用疫苗的现象。部分从业人员主观地认为,疫苗打得越多, 预防疫病的种类也越多,猪只也就越健康。仔猪从出生到上市前,疫苗不断,从细菌苗到病毒苗,能打的都要打,一个也不落下。将疫病防控的所有功效都归功于疫苗,而忽略了科学规范的饲养管理。事实上,过多的疫苗免疫,不仅会加大猪只的应激,降低其抵抗力,降低饲料报酬,提升养殖成本,而且可能会影响核心疫苗的免疫接种效果,导致重点防控的疫病疫苗接种后免疫应答水平下降,猪场健康无法保障。
4 免疫接种剂量不准确
部分中小猪场,不严格按照说明书规定的免疫剂量使用,而是随意加大免疫接种剂量,超倍甚至数倍使用疫苗。长期大剂量使用疫苗,不仅增加成本,加大免疫应激,而且会引起猪只免疫麻痹,影响免疫效果% 个别猪场也会因为价格等因素减少免疫剂量。比如对于圆环病毒疫苗,一般的产品建议免疫2 次,每次2mL,可在生产中部分猪场可能只免疫1 次或者每次只免疫1m L。有些猪场在疫苗免疫中可能选用50mL的金属注射器,因为刻度的问题,常常导致估读数据,这也会导致免疫接种剂量不准确。上述几种原因很有可能会导致免疫剂量不足,达不到应有的免疫效果。
5 免疫接种操作不规范
在养猪生产中,存在免疫操作随意的情况。常见如下不规范操作:颈侧肌肉注射位置选择不正确,位置过高或过低;注射针头型号选择不合理,粗细长短不合适,部分猪场存在针头从小猪到大猪通用的情况,常常会在仔猪免疫接种时出现针头直接扎在猪颈侧骨头上。也有针头选择太短的情况, 导致肌内注射变成脂肪内注射,出现肿胀坏死情况,在伪狂犬病疫苗滴鼻免疫时,未使用专用滴鼻器,滴鼻雾滴过大,会影响喷雾效果,从而降低黏膜免疫效果。
6 接种后疫苗瓶、注射器具等处理不规范
部分中小猪场对使用完的疫苗、注射器具没有进行高温高压处理而直接丢弃或清洗的现象时有发生, 由于使用完的疫苗瓶或注射器具中残留着疫苗中的抗原成分或其他防腐剂,随意丢弃存在疫苗抗原散毒或污染环境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