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气温高,湿度大,猪的许多病毒病、细菌病、寄生虫病等易发生和蔓延,对养猪业构成很大威胁,是养殖畜禽的发病高峰期。
不仅对养殖畜禽成活率产生影响,也会对畜禽的品质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需要养殖人员在养殖过程中建立动态化管理机制,从根本上提高养殖效果。
养殖效益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不仅仅是畜禽个体的素质差异,也包括环境中的温度和湿度等条件影响。尤其在夏季,外界环境以及应激条件都较为复杂,是畜禽疫病的高发阶段,不仅会提升发病率,还会增加死亡率。
1、夏季养猪的常见病及临床症状
夏季猪的常发病除了猪瘟、猪流感、仔猪副伤寒、嗜血杆菌病、腹泻以外,近几年来还流行链球菌病、附红细胞体病和弓形体病等,必须引起养猪户的高度重视。
病猪在发病期间,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伴有流鼻涕,皮肤发红,便秘。另外猪群会出现厌食现象。病情较为严重的是母猪和育肥猪,其次是哺乳猪和保育猪。部分养殖区域对于病猪只是采取抗病毒性药物,并且结合退烧药物,这种没有进行检测和诊断的治疗,通常效果并不好。
2 夏季养猪常见病的致病原因分析
(1)因饲料霉变导致猪发病。由于夏季高温高湿,环境中滋生大量的霉菌,如果饲料槽内出现了大量的霉变饲料,则会导致整体的饲料品质下降。如果猪食用了霉变饲料,也会导致不同致病性微生物直接进入到猪体内引起发病,这是导致夏季猪发病几率增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解决饲料霉变的措施,除了保证储存环境的干燥和卫生外,最好是在饲料中参拌诺恩“解毒宝”,可以极大的吸附饲料中的霉菌毒素,并且不吸附饲料营养,防治生猪霉菌中毒,并能快速修复肠道健康,提高生猪机体抵抗力。是养殖饲料添加剂中不可或缺的健康保障。
(2)养猪过程要关注周围的环境因素,尤其是温度变化。猪是恒温动物,汗腺并不发达,机体的散热水平也较低,调节温度较为困难,加之自身没有耐热性,因此夏季的养猪舍要保证半开放,温度过高或者是温度骤然升至很高,都会导致猪群出现应激反应。另外,通风不良以及代谢受阻都会导致猪舍内部出现有害气体的堆积,甚至会导致微生物繁殖,这也是导致猪群出现疫病的重要原因。
(3)在猪群出现相关问题后,若是大剂量地使用激素类药物,不仅不能完全清理微生物,甚至会导致猪体对药物产生抗药性,导致疾病更加难以控制。还有部分养殖户为了短期的经济成本,延迟或者是不按照疗程用药,使得疾病更加难以治疗,扩大亏损。
3 夏季养猪常见病的防治措施
(1)积极落实环境管理策略。
在夏季养猪过程中,相关养殖人员要结合实际需求,积极落实环境管理机制,确保通风良好的同时,对环境进行及时监督和管理,保证高温操作的完整度和有效性。定期进行清扫和处理,注意猪圈可能产生的大量氨气要有排放措施,并且保证猪舍的干燥性和清洁度。
由于夏季雨水较多,需要对猪舍进行定期维护,要加强饲料原料的保管和处理工作,尤其是对母猪和断奶仔猪,要在日常饲料中适量添加霉菌毒素处理添加剂“解毒宝”,能够最大程度上减少霉菌病毒对猪的伤害。并且积极对于环境中的蚊蝇的及时处理,要集中安装纱网,有效规避蚊蝇叮咬传播病毒,保证猪群整体质量和身体素质符合相关标准。
(2)积极进行温度检测。
要对猪群进行及时的病理检测,要定期检查猪群体温,若是猪群的体温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可适当在水中添加电解物质或者维生素,以保证对饲料中营养的吸收。若是猪群的体温有上升的迹象,向饮用水中添加猪副嗜血杆菌药物等,能够有效地降低机体温度,切忌盲目使用大量退热药。
(3)积极建构生猪免疫策略。
相关管理人员要针对实际情况,建构具有针对性的管控机制和免疫计划,按照地区猪高发疾病的流行特征以及临床症状,建立针对性的用药策略,利用科学化合理化的药物使用方针,指导生猪免疫工作的顺利开展。只有从根本上避免病原微生物耐药性的产生以及保证猪只机体健康,才能够提升猪群的整体免疫力。
在夏季养猪过程中,要结合实际情况,深切落实有效的养殖要求,从畜禽机体保健到环境管理等多方面入手,为猪群优化管理提供良好的环境,避免猪群发生大规模疫情,从而提高养殖效益,其中预防的成本最低,等到猪群生病再处理时,就可能为时已晚,损失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