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生产中三大基础条件(治未病养猪生产体系与实践)

农村养殖畜牧网 养猪技术 153


6.1为什么要建立适合本场的养猪生产体系 1

6.1.1从了解猪病开始认识养猪生产体系 1

6.1.2跳出猪病才能做好养猪生产 4

6.1.3什么是猪群的基础病 4

6.1.3.1生殖系统综合征是怎么形成的? 5

6.1.3.2呼吸系统综合征是怎么形成的? 6

6.1.3.3消化系统综合征是怎么形成的? 6

6.1.3.4各类猪疑难杂症是怎么形成的? 6

6.1.4动物福利-亚临床症状-免疫力-基础病 7

6.1.5怎么判断猪群的非特异性免疫力? 9

6.1.6消除亚临床症状建立非特异性免疫力 11

6.2怎样建立适合本场的治未病养猪生产体系 13

6.2.1建立自己猪场的生物安全体系 13

6.2.2如何建立非特异性免疫力和特异性免疫力 14

6.2.3如何建立本场的生产管理体系 20

6.3猪群各阶段的健康管理模式 22

6.3.1后备母猪的健康管理

6.3.2母猪发情配种的健康管理

6.3.3妊娠母猪的健康管理

6.3.4围产期母猪的健康管理

6.3.5哺乳期母仔猪的健康管理

6.3.6断奶后母仔猪的健康管理

6.3.7生长猪的健康管理










本章重点:

养猪是一项系统工程。

养猪生产就是和疾病博弈的过程,疾病是病原与免疫力博弈的结果。只有一两头猪生病时,可能就是他自己的原因;当一群猪生病了(即可能是传染病如非洲猪瘟发病,也可能是动物福利不足引起的群发性基础病,还可能是基础病发生后有致病微生物参与继发感染),一定是生产体系的问题。

治未病养猪生产体系由生物安全、免疫完善和生产管理三个要素组成。


6.1为什么要建立适合本场的养猪生产体系


养猪生产不同于兽医研究,兽医是一个病一个病的研究猪病;养猪生产需要的是保证猪群的健康稳定,而且不能是依赖大量抗生素和疫苗去做所谓的预防疾病。这就需要从生物安全、免疫完善和生产管理三个环节入手,建立起适合自己猪场实际情况的养猪生产体系。


6.1.1从了解猪病开始认识养猪生产体系


每一次养猪生产技术的提升和进步,都是在发生严重的疫情之后。

疾病是病原和免疫力博弈的结果,猪病也不例外。

引起猪病的病原主要有两大类:

一类是致病微生物病原,主要有寄生虫、病毒、细菌、立克次氏体和真菌。寄生虫是规模养猪中最常见又最容易被忽视的疾病,由于不同种类的寄生虫寄生和移行部位不同,不同驱虫谱的驱虫药在不同组织内的血药浓度不同,加之很多猪场生产管理混乱造成交叉感染严重,就很难彻底消灭寄生虫。我们一直在使用大量的抗生素来对付细菌类疾病,而细菌类疾病往往不会单独发生,而是继发于非菌性炎症之后。病毒是最难防制的致病微生物,目前已经有一些病毒病(如猪瘟、伪狂犬、口蹄疫等)已经有了安全可靠的疫苗,我们可以通过做好疫苗免疫来防控;但是还有很多病毒病,比如非洲猪瘟就还没有安全可靠的疫苗,那么怎么办?从科研到生产实践中我们能达成的共识是:病毒病包括非洲猪瘟发病,都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病毒感染量足够,一个是免疫机能紊乱。比如非洲猪瘟,至少需要>50个病毒感染量时健康猪才会发病,而在一个猪场内的泛滥一定是生产管理体系混乱导致场内的交叉感染。这就提示我们防控包括非洲猪瘟在内的传染病时,首先要做好生物安全以求最大限度的减少病毒接触到猪,然后做好猪群的免疫完善,利用猪群强大的免疫力来对抗少量漏网的病毒,同时还要做好生产管理,防止在场内出现交叉感染。

另一类病原是非致病微生物病原,主要是动物福利不足造成的理化因素、应激因素等引起的群发性基础病。

规模化养猪的动物福利,主要指的是我们在养猪生产中给猪群提供的环境、营养、兽医服务和饲养护理。

环境引起的疾病:

空气质量不好,氨气、硫化氢浓度过高,这些有毒有害的化学气体长期刺激呼吸道粘膜,就会造成粘膜水肿发炎,形成化学性肺炎;进而损害各个系统的功能。空气中粉尘过多,猪只长期吸入就会形成异物性肺炎-类似于人类的尘肺病。

温度过高或过低,猪只的消化吸收功能就会出现障碍。

光照不足的时候猪只会缺钙,而环境中致病微生物也会大量滋生。

营养造成的疾病:

营养过剩的现象倒是不多,主要发生在妊娠前中期的母猪饲喂过肥造成的繁殖系统的疾病。

营养不足的现象反倒比比皆是,这可能是由于我们给猪群提供的动物福利不足,猪只在不适宜的环境下、应激条件下以及疾病感染压力下导致对营养需求更高的结果。

霉菌中毒以及某些重金属微量元素中毒的现象非常之多。

兽医服务引起的疾病:

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预防疾病的发生,既造成了猪体内有益菌减少,又加剧了抗生素内毒素的自体中毒问题。

高频率、大剂量的疫苗接种和三针保健,疫苗散毒、应激反应都在加大。

由于动物福利不足,猪群能够直接引起生殖系统综合征、呼吸系统综合征、消化系统综合征和各类猪的疑难杂症等表现形式,而我们一直把这些群发病单纯的按照传染病来防治,忽视了这些症状是动物福利不足导致的基础病,也是非特异性免疫力紊乱的表现,所以当很多猪群一旦真正发生传染病尤其是非洲猪瘟的时候就一下子死亡惨重了。

猪的免疫力同样分两种:

特异性免疫力,在养猪生产的实践中,我们可以理解为疫苗免疫。很多时候我们给猪群接种了某种疫苗,但是这种疾病还会发生。于是我们就加大免疫剂量、更换疫苗厂家或者增加免疫接种的频率,此时我们往往忽视了一个问题:所有疫苗都要求接种健康猪,而如果我们接种疫苗的猪群是免疫力紊乱的猪群、甚至是群发性基础病不断的猪群,接种疫苗后没有产生免疫力也就不足为奇了。

非特异性免疫力是猪与生俱来的对各种病原都有的防御能力。非特异性免疫力与生俱来,但是受动物福利的严重影响。动物福利不能满足猪的需求时,非特异性免疫力就会紊乱,表现出亚临床症状,严重时就会发生群发性基础病。

维护猪的特异性免疫力和非特异性免疫力的平衡,称之为免疫完善。

因此说,只有一两头猪生病了,可能就是他们自己的原因;而一群猪生病了,一定是生产体系的问题。

一群猪生病了,有以下几种可能:

发生了无安全疫苗的传染病,比如非洲猪瘟,这一定是生物安全出现了漏洞,大量病毒接触到了猪,而这些接触到病毒的猪的非特异性免疫力又是紊乱的;而如果这种传染病在猪群中大面积扩散并不可控制,一定是同时这个猪场的生产管理比较混乱才造成了场内的交叉感染。

发生了有安全疫苗的传染病,比如口蹄疫,如果是漏免了,一定是生产管理的问题;如果是免疫之后仍然发病,在排除疫苗质量、保存运输不当、接种干扰之外,最大的可能就是接种的是非特异性免疫力紊乱的猪群导致免疫接种失败。

发生的是群发性基础病。如果是传染病,一定是一过性的,而且痊愈后能够产生免疫力;如果是基础病,会不断发展,而且痊愈后不产生免疫力,还会再度反复的发生。发生基础病的猪群,会有免疫接种失败的猪,而且会有继发感染,尤其很难对抗非洲猪瘟。



6.1.2 跳出猪病才能做好养猪生产


猪病学上会把疾病按照病毒病、细菌病、寄生虫、立克次氏体、营养代谢类等进行分类,然后一个病一个病的进行阐述。而现实中的猪场,不会一个病一个病的发生。在养猪生产中,如果也是一个病一个病的来防制,那猪场只能沦为兽医研究院,而养不好猪。

猪群发病,因为生物安全体系出现巨大漏洞,导致病原大量进入猪场引发传染病的时候倒并不多;大多数时候,让猪场老板愁不死、但是能烦死的是经常性、反复性、阶段性、小范围发生的各种表现形式的疾病。这类疾病用药治疗后就能控制,不用药就可能再度发生;而痊愈后也不产生免疫力。而调整了环境、营养或者管理后,这类疾病就不再或很少出现。我们在生产实践中把这类疾病称之为“基础病”。

因此,在猪场老板眼里,猪病主要分成两大类:

一类是传染病。又分为有安全可靠疫苗的和无安全可靠疫苗的。

一类是基础病。阶段性、反复性的发生。

传染病不经常发生,基础病反倒会经常发生;存在基础病的猪场,即使加大疫苗免疫强度,也会免疫力失败;存在基础病的猪场,无论怎么做生物安全防控,传染病也还会发生。

养猪生产中,只有从根源上避免了疾病的发生,才能进一步提高生产成绩;进而生产出安全、好吃又不太贵的绿色无抗猪肉。

防控猪群的传染病,需要依赖生物安全防控体系,通过减少病原进入猪场、及时有效杀灭入侵病原和阻断场内病原传播三个环节来实现;以及必要的时候通过疫苗免疫来应对特定传染病。

防止基础病的发生,就要通过提高动物福利和抗病营养来实现。

养猪生产中,我们首先要通过根除基础病来建立猪群强大的非特异性免疫力,再做好基础免疫,才能实现免疫完善,从而获得猪群对各类病原的防御能力。

6.1.3 什么是猪群的基础病

猪场的群发性疾病主要可以划分为4大类,分别是:1、生殖系统综合征;2、呼吸系统综合征;3、消化系统综合征;4、各类猪疑难杂症。

既然是综合征,单纯依赖于抗生素和疫苗只能治标而非治本。

生殖系统综合征表现为:母猪不发情、发情后拒绝与配、屡配不孕、假妊娠、散发性流产、产程过长、死胎白胎、弱仔或新生仔猪活力不强、产后三联征、泌乳不足等,导致哺乳仔猪腹泻、断奶重过小、成活率低;种公猪表现为性欲不强、精液量少、精子活力不足。

呼吸系统综合征表现为:猪群阶段性、季节性的反复咳嗽、气喘,进行性减料。用药治疗后多数能痊愈,痊愈后还有可能复发。

消化道病综合征主要表现为:阶段性、散发的腹泻、便秘和饲料便的形式。痊愈后依然可能复发。

各类猪疑难杂症主要表现为:生产成绩低下、偶尔发生的疫苗免疫过敏、疫苗免疫失败、脑炎、皮炎、胀气、关节炎、跛行、咬斗、异食等症状。

如果上述这四大类群发病是一过性的发生,发病后康复猪能够产生免疫力,至少在六个月内不用药物控制也不会复发,那么说明是传染病,这也是传染病的特点;而如果这些疾病经常发生,反复发生,康复后没能产生免疫力还会反复发作,那么说明是理化因素、应激因素等动物福利不足引起的基础病。

而一直以来困扰猪场最常见的,往往就是这些群发性的基础病。

6.1.3.1 生殖系统综合征是怎么形成的?

猪的生殖系统需要丰富的营养来满足周期性的发育需要,这些营养需要依赖大量的血液来运送。在理想的日粮营养模式下,如果因为动物福利导致猪具备了腹泻、便秘或饲料便等吸收障碍症状,或者猪只存在贫血、气血亏虚症状,或者寄生虫竞争性的消耗大量的营养的时候,同样不能给生殖系统提供足够的营养。卵巢没有足够营养,卵泡就不发育或发育不全,母猪就会不发情或排卵过少,从而导致配种失败或者产仔数量少;子宫没有获得足够的营养,胚胎会早期死亡,胎儿发育迟滞早期死亡,或分娩出死胎、白胎;分娩时无力,引起产程过长、难产;新生仔猪体重小,活力不足;种公猪表现性欲不强,精液量少,精子活力不足。

猪的生殖系统怕热,在热应激作用下生殖系统也会受到严重影响。夏季热应激解决不理想的猪场,母猪秋冬季节返情比例增多,产仔少,弱仔多。

体内移行的寄生虫和血液原虫,会引起卵巢囊肿、输卵管炎、子宫炎。

霉菌毒素和其他毒素如:抗生素内毒素、空气中有毒有害气体、饲料原料的农药残留等,一旦进入生殖系统,同样会造成炎症和病变。

6.1.3.2 呼吸系统综合征是怎么形成的?

猪是所有哺乳动物里唯一口鼻低于肺部的动物,每天睡眠时间又长达16小时以上。猪的口鼻位置始终靠近地面,而猪舍中越是靠近地面位置空气质量越不好,有毒有害的化学气体比如硫化氢、吲哚、氨气等的浓度越高,长期受这些有毒气体的侵蚀,必然形成化学性肺炎。之后才会继发肺部常在菌的感染。保证猪舍空气质量,可以通过改造环境实现高床养猪、地下通风,减少粪尿在猪舍存留时间,降低猪群密度,同时还需要通过调控微生物的办法降低恶臭气味。

猪舍中如果湿度<50%就会粉尘飞扬,长期过量吸入粉尘,就会形成栓子性肺炎,就像人的尘肺病一样。

肺丝虫、蛔虫的幼虫,移行在肺部,会形成异物性肺炎。

附红体或其他原因的贫血,血液载氧能力下降,会诱发肺部炎症。

霉菌毒素及其他毒素进入肺部同样会诱发炎症病变。

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会造成呼吸系统免疫力下降;应激会加剧心肺功能的负担,这都会诱发肺炎。

6.1.3.3 消化系统综合征是怎么形成的?

当寄生虫驱虫不彻底、摄入毒素过多、气血亏虚,或者动物福利不适宜、有应激条件存在时,即使日粮设计的很合理了,猪只也会出现吸收障碍,表现为腹泻、便秘和饲料便症状。

尤其大量抗生素进入肠道,在杀灭有害菌的同时,大量有益菌也被杀灭,肠道内菌群失调影响消化吸收能力后免疫力就会下降。而猪舍环境中过度使用化学药物进行消毒,同样会造成菌群失调。

6.1.3.4 各类猪疑难杂症是怎么形成的?

同期存栏>50头的猪场即可视同规模养猪,规模养猪中出现的问题,我们既不能用对待个体猪的视角去看待,也不能抛开饲养管理单纯的从传染病的角度去看待。而是要找到真相。

免疫失败和接种疫苗过敏问题:如果同批次疫苗接种的所有的猪都出现了免疫失败和过敏现象,那么一定是疫苗本身问题;如果同批次疫苗接种后只有部分猪会免疫失败或过敏,那么大多数时候可能是猪的问题。所有的疫苗都要求接种健康猪,存在基础病的猪群接种疫苗当然就可能出问题了。

皮肤是猪的最大的外周免疫器官,是猪对抗外界环境和病原微生物的第一道屏障。毛和蹄壳是皮肤的衍生物。现实猪场中大多数猪的皮肤存在苍白贫血、寄生虫感染、皮肤渗血点、皲裂伤口等症状,第一道防御屏障已经沦陷,也就很容易发生各类表现的疑难杂症。

正是由于这些基础病的存在,不仅猪场生产成绩低下;而且已经存在了基础病,根本谈不上“增强免疫力”,传染病也就更容易发生。长期大量依赖抗生素和疫苗,去掩盖基础病的真相,既不能真正提升生产成绩,又无法生产出来安全、好吃、又不太贵的猪肉。

基础病的发生原因是动物福利不适宜,要消灭基础病,就需要我们回归常识,从动物福利的角度来入手。当动物福利做到无能为力时,还需要配合抗病营养。


6.1.4动物福利-亚临床症状-免疫力-基础病


在养猪生产中,我们常常在动物福利方面投入已经很高了,却不知道是否适合我们的猪的需求;也往往不知道怎么鉴别猪群的免疫力高低,总是等到已经出现群发病了,才意识到需要治疗,这时已经为时过晚。

其实基础病的根源是动物福利不足。为猪群提供的动物福利不足的时候,非特异性免疫力就会紊乱,其标志是猪群出现亚临床症状。所以养猪生产中,我们需要根据亚临床症状来判断猪群免疫力,通过调整动物福利来消除亚临床症状,建立强大的免疫力并避免群发性基础病的发生。

动物福利是指动物如何适应其所处的环境,满足其基本的自然需求。科学证明,如果动物健康、感觉舒适、营养充足、安全、能够自由表达天性并且不受痛苦、恐惧和压力威胁,则满足动物福利的要求。而高水平动物福利则更需要疾病免疫和兽医治疗,适宜的居所、管理、营养、人道对待和人道屠宰。动物福利尤指动物的生存状况;而动物所受的对待则有其他术语加以描述,例如动物照料,饲养管理和人道处置。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陆生动物卫生法典》2011

猪场的猪,是在工厂化条件下饲养的动物。我们可以把对猪的动物福利理解为我们给猪只所提供的环境、营养、兽医服务和饲养护理。当我们给猪提供的动物福利不满足的时候,猪只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亚临床症状;亚临床症状越严重,也就预示着猪的免疫力越差,基础病发病率也就越高。

为什么会这样呢?

猪接触环境中的生物性的、化学性的、物理性的、应激性的致病因素后,发生代谢或功能上某种程度的变化。但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这种变化称为亚临床变化。

我们先来看一看规模化养猪生产中的动物福利有哪些不足:

规模养猪,更多的时候是站在经济效益和人的劳动强度的角度来设计的猪舍环境,配置的饲料营养,提供的饲养管理。不是从猪的生理需求出发,自然很难满足猪的真实需求,也就加剧了基础病的发生。

运动空间不足:猪是动物,既然是动物,顾名思义就需要运动。而规模养猪更多的考虑了生产成本,忽略了猪的基本运动需求,当猪只满足不了基本运动需求时,所有系统都会出现障碍。母猪一生都被关在狭小的限位栏里,无疑于终生禁闭;生长育肥猪在每头不到1.5平方米的拥挤空间中,很难顺利生长。当我们把妊娠母猪改成大栏饲养,配合半限位栏后,母猪有了相对理想的运动,基础病就少了很多,而生产成绩就相对得到提高;当我们把生长不理想的育肥猪的密度降低到此前的70%以后,空气质量得到了改善,生长速度也开始提高。

空气质量不好:猪每分钟呼吸频率在15-35次之间,即使睡眠后也依然在呼吸,可见空气质量对于猪是多么重要!我们更多的关注了饲料营养,可是往往忽略了空气质量——这是猪的第一营养。猪和粪尿接触的距离越近、时间越长,摄入的有毒有害气体就越多,氧气就越少,就会造成血液载氧量下降,并发化学性肺炎。目前很多猪场开始采用高床饲养、降低密度、增加光照、地下通风配合室外粪尿沟模式的猪舍,呼吸道病就很难发生了。

温湿度与风速:现在猪场大多数都有温湿度计和风速仪,但是我们会发现:即使在同样的理想温度和湿度之下,风速过快,猪就会聚堆,感觉冷;反之风速过小,猪就会热、缺氧,表现呼吸加快、散开睡在湿地上面。对于猪舍温湿度的调控,以仪器为标准,还是以猪的感受为标准?如果以猪的感受为准,它们会用姿势和行为告诉我们。

睡眠不舒服:猪是喜欢睡觉的动物,每天睡眠时间要超过16小时以上。可是睡在坚硬的水泥地面或者空心的漏缝地板上面,会感觉很不舒服,热传导太快,漏缝板下面又会有贼风,腹部容易受凉;皮肤和蹄肢很容易磨损受伤;哺乳母猪乳房容易受伤导致乳房炎,小猪也很难及时吃到下面一排乳头的奶水。

吃喝不惬意:哺乳动物最大愉悦一定是来自胃肠道的愉悦。现在规模养猪为了减轻劳动强度,多是采用<13%水分的干粉料或者颗粒饲料自由采食,用鸭嘴(乳头)式饮水器饮水,就好像给人顿顿吃压缩饼干然后用吸管喝水一个样子,不爽。而同样的模式下,当我们把饲喂方式修改成粥料饲喂+碗式饮水后,基础病减少了,生产成绩也提高了。

猪群密度大,长时间和粪尿同居,反复应激,无序转群混群,呼吸不到清新的空气,光照不足,吃喝玩睡不舒服,寄生虫反复感染,必然导致基础病不断发生。我们为了防止猪生病,就长期大量在饲料里面添加抗生素,多次大剂量的接种各种疫苗,饮鸩止渴的养猪方式既不能从根源上消灭基础病,又造成了猪群免疫力极度低下。没有外来病原微生物入侵的时候,猪场员工为了防制疾病已经忙的焦头烂额了;一旦有极少量外来病原微生物入侵,就会发生灾难性的传染病。

应激对于猪来说一直是件可怕的事情,夏季热应激、转群以及转群后咬斗、反复注射疫苗、三针保健、治疗时注射、去势、反复捕捉、分娩、剪耳缺、母猪限位栏等应激都会对猪的机体造成严重伤害。

我们怎么判断给猪所提供的动物福利是适合猪的需要的呢?这就要以猪为本,站在猪的角度来体验动物福利;当我们给猪提供的动物福利不适宜的时候,猪又都会有哪些亚临床症状表现呢?


6.1.5 怎么判断猪群的非特异性免疫力?


养猪就是在养免疫力。那么,免疫力能看得见吗?怎么评判免疫力高低?

免疫力来自于免疫系统,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和免疫活性物质以及免疫细胞组成。那么,免疫器官异常了,免疫力也就紊乱了。免疫力不能过高,过高时会出现过敏性疾病;免疫力也不能太低,这会很容易就发生感染。

我们从猪的外观很容易看到的是:皮肤-毛、蹄;粘膜-眼周、口鼻、尿道口和肛门;耳静脉;粪便;呼吸频率;睡眠、行走姿势。并听到猪的叫声。

皮肤是最大的外周免疫器官,毛是皮肤的附着物,蹄是皮肤的衍生物。健康的皮肤、毛和蹄壳是光滑洁净、有弹性、柔顺有光泽的。我们很容易从耳廓内、脸颊和猪鬃处看到寄生虫感染的痕迹;当皮肤苍白、老皮死皮过多、蹄壳暗淡无光或裂口、呛毛毛长无光泽、尾巴干性坏死、耳朵边卷曲的时候,说明没有足够的营养供应到肢体末端,预示着气血亏虚,或者是贫血或者是营养不良了;当皮肤有很多铁锈样渗血点的时候,往往是自体中毒后内毒素造成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血液外渗的结果。

健康的粘膜是粉红色的,粘膜布满了大量的毛细血管。粘膜的病变往往是从苍白-潮红-发青-发绀。粘膜发绀时病变已经非常严重。眼周粘膜最容易被发现,眼睛流泪往往是环境中氨气、硫化氢浓度过高刺激的结果,如果猪舍内粉尘过多就会形成泪斑。有毒有害气体不仅刺激眼结膜,长期吸入会损害呼吸道粘膜并造成化学性肺炎,毒素随着肺循环进入体循环后,还会导致多种器官组织炎症。自体中毒严重的时候,粘膜就会发青并发绀。

健康的血管尤其是耳静脉是饱满的,耳静脉如果怒张,往往是有炎症感染,体温升高后需要血液运送大量的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到病灶的结果;而如果耳壳呈淡蔷薇色、耳静脉不明显了,说明是气血亏虚的猪。

健康的猪的粪便臭味很小,粪便细腻。肠道负责供给整个机体营养物质,肠粘膜的健康程度决定了消化吸收能力,由粪便形态作为标志。吸收障碍有三种表现形式:饲料便-粪便很多、臭味很大、粪便中残留大量未充分消化的饲料颗粒,饲料便不仅严重影响猪体对营养的吸收,而且会增加猪舍内氨气、硫化氢的排放;另外就是腹泻和便秘。

健康猪的呼吸频率大约在每分钟15-30次左右,呼吸频率越低,说明氧气越充足;呼吸频率加快,说明缺氧,此时如果体温正常说明猪舍内空气质量不好造成的缺氧;如果体温有变化说明呼吸道有病变导致氧气和二氧化碳交换障碍。

健康猪睡眠时最舒服的姿势是四肢摊开,如果不是这个姿势睡眠,要注意体感温度是否太低或睡眠的地面太硬对皮肤有磨损伤;聚堆睡眠、体温没有明显变化,说明温度太低;四散分开睡眠而呼吸频率加快,说明猪舍温度过高。

健康猪行走时四肢很有弹性,出现踮脚、跛行时,可能是地面过于光滑、湿度大、太凉,也可能是蹄底球部有裂口。

健康猪的叫声是清脆的,嘶哑的叫声一定是空气质量不好了。

从猪群的外观,我们可以看到寄生虫、自体中毒、吸收障碍和气血亏虚这四种亚临床症状,而这四种亚临床症状是动物福利不足的结果。

尤其对于具备这四种亚临床症状的猪做血常规检查,就会发现其血红蛋白、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指标明显区别于健康猪。

我们先来看一下在养猪生产实践中,各阶段健康猪的样子:










上面的照片,都是来自于我们现实中的猪场。我们在实践治未病养猪体系的时候,猪场的每个生产车间,选出一头标准猪为健康模板,据此来调整动物福利。

大多数猪达不到这个标准,外周免疫器官会有异常。这些异常症状我们可以称之为:亚临床症状。而凡是存在亚临床症状的猪群,也都存在着基础病。只有消除亚临床症状,才能根除困扰猪场的基础病,进而谈到免疫力问题。


6.1.6消除亚临床症状建立非特异性免疫力


猪群亚临床症状主要有:寄生虫、自体中毒、吸收障碍和气血亏虚。

寄生虫:我们可以看到典型的亚临床症状有猪的面部、耳根处、腋下、耳廓内、蹄冠处以及后背猪鬃处有疥螨感染,个别时候粪便内有寄生虫的成虫。用显微镜做寄生虫虫卵检测会发现大量可疑虫卵。跟踪屠宰猪也会发现体内寄生虫痕迹。体内有寄生虫移行时,猪只可能会有磨牙嚼沫、异食、攻击性增强等行为。

而对于那些高温高湿、鼠类猖獗、飞鸟进入舍内的猪群,又不得不考虑钩端螺旋体、衣原体和附红体,好在多西环素或中药对此敏感。

在养猪生产中,我们可以把寄生虫分成四类:皮肤寄生虫,主要有疥螨、猪虱和软蜱,尤其软蜱是非洲猪瘟病毒的宿主;肠道内寄生虫主要有蛔虫、绦虫、结节虫、小袋纤毛虫;血液寄生虫主要是附红细胞体;组织内、器官内移行的寄生虫主要是蛔虫的幼虫、肺丝虫、肾虫和鞭虫。

寄生虫感染后首先和猪体争夺营养,加剧气血亏虚;在体内移行到哪里,哪里就会有炎症;寄生虫的外毒素会加剧自体中毒;还会携带致病微生物。

自体中毒:表现为眼下流泪→泪斑→青眼圈→结膜炎,可视粘膜发绀,皮肤散在大量铁锈样渗血点,新生仔猪外阴红肿,小母猪外阴肿大,阴道流出灰白色粘液,乳房肿胀,蹄壳暗淡无光泽,尾尖或耳尖干性坏死,反复呕吐,个别猪突然水样腹泻,便秘。淋巴结肿大发青等亚临床症状。

自体中毒主要来源于饲料原料的霉菌毒素、农药残留和抗生素,其次是环境中的有毒有害气体。

吸收障碍:非传染性腹泻;饲料便;便秘。

吸收障碍的外因是摄入的食物不适应、抗生素等止泻药物滥用,腹部实感温度太低,应激因素;内因是肠道内菌群失调、酶失活。

气血亏虚:皮肤苍白贫血、呛毛,耳壳淡蔷薇色,可视粘膜苍白或黄染,耳静脉不明显(有炎症时静脉怒张),呼吸浅表,肢体末梢干性坏死,体温偏低,蹄底球部裂口、蹄壳开裂等亚临床症状。血常规检测会发现红血球过低,补充铁制剂后并不能改善这些症状;中大猪注射铁制剂极易过敏死亡。

猪群中寄生虫感染、自体中毒和吸收障碍加剧了气血亏虚,而工厂化养猪模式下,育肥猪需要高速生长、种猪要承担繁重的繁殖任务,猪群又经常处于各种疾病感染的压力之下,这些无疑也加剧了猪群的气血亏虚。

养猪生产是一个和疾病博弈的过程,我们所有工作的目的都是要根除群发性疾病。想要根除群发性基础病,就要通过搞好动物福利来建立非特异性免疫力从而消除亚临床症状来实现;要防控传染病,就要在做好生物安全减少病原接触猪的基础上,一方面建立非特异性免疫力,另一方面做好基础免疫;而要实现这两点,还要做好我们猪场的生产管理体系。

6.2怎样建立适合本场的治未病养猪生产体系

养猪生产体系由三个要素组成:生物安全体系;免疫完善(非特异性免疫力和特异性免疫力建设)体系和生产管理体系。

生物安全指的是减少病原微生物接触到猪的过程,可以通过硬件设施和管理手段来实现。主要有:减少病原进入猪场、减少病原进入猪群、阻断病原在猪群内传播和发生危险时及时有效杀灭病毒等办法。

免疫完善指的是通过做好动物福利来建立非特异性免疫力,并在此基础上做好猪群常规的基础免疫。

生产管理指的是通过制定养猪生产的目标、标准和计划,弥补各项工作的漏洞、协调养猪生产中各项工作的矛盾,并做好各阶段养猪的细节流程,在保证猪群稳定、健康的前提下,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成绩。


6.2.1建立自己猪场的生物安全体系


传染病的发生一定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把大量的致病微生物带进了猪群。非洲猪瘟是这个原理,免疫失败的猪场也是这个原因。即使免疫失败了,如果没有带进来大量的病原,免疫失败的猪群也不会发病。

做好适合自己猪场的生物安全体系,需要包括以下这些信息:

1. )猪场选址要远离危险。猪场一定要远离其他养殖场、居民区、屠宰场和公路主干线,也不要建在地势低洼容易遭受水灾的地方。

2. )猪场生物安全的硬件设施很关键。最基本的也要有全封闭的围墙和大门;通向猪场的路面以及厂区内的路面一定要硬化;进猪场要有能消洗的封闭房间;每栋猪舍要有能够洗手消毒、换靴子和工作服的独立房间;饲料库房要能隔离、封闭消毒和加热到室温;小单元实心墙,配合猪舍外排污通道,高床饲养;猪舍建设还要与批次化生产相匹配。不同地区、不同规模和模式的猪场,硬件设施不尽相同。关键是能阻断传播,方便人员消洗。

3. )猪场引种和卖猪,从来都是最危险的事情。

4. )非洲猪瘟以及绝大多数致病微生物,在室温条件下的饲料原料中放置11天后都会丧失致病能力。

5. )可以假定你的猪场以外的猪肉都是不安全的。而且加工肉制品的时候生案和熟案不能彻底分开,会有交叉污染。

6. )水是生命之源,传播病原也是一样。

7. )相对于猪而言,猪是最危险的。猪群周转也就很危险。

8. )猪场内人是移动的传染源。饭后洗手;进猪舍洗手+更换衣服靴子要比踩踏消毒效果好得多。

9. )猪场内不要有猪和人以外的动物存在。

10. )兽医服务做好了是救死扶伤,搞不好就会最直接的传播病原。所以不要使用非法的生物制品,兽医器材使用前的消毒要极其严格。

11. )发生危险-卖猪、转群、物资进场、人员进出等的时候带猪消毒才有意义,消毒药要接触到病毒才能发生作用。物理消毒效果好于化学消毒。

生物安全体系建立时,要根据自己猪场的实际情况,找出所有危险途径,做出相应对策并且要进行验证。执行力关系到生物安全的成败。


6.2.2如何建立非特异性免疫力和特异性免疫力


做好动物福利才能消除亚临床症状,消除亚临床症状才能建立非特异性免疫力,建立非特异性免疫力才能根除群发性基础病。

猪场中猪的动物福利主要包括:环境、营养、兽医服务和饲养护理。

1.)环境主要包括:温度湿度、密度、空气清洁度和舒适度。

温度、湿度和风速三者之间有着微妙的关系,同样的温度之下,不同湿度和风速时体感温度不一样。而猪在不同的生长阶段,生命体征尤其是体温不一样,所以对环境温度、湿度和风速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不同阶段猪的生命体征和适宜的温度











评判猪舍温度时,不能简单以温湿度表和风速计来认定是否适宜,而应该以猪的体感温度为标准。

密度:猪是动物,动物需要足够的空间才能运动;没有足够的运动,代谢就会出现障碍、体能和器官机能也会下降。密度大了,空气质量就会变差,猪的舒适度也不好,经常会发生打斗现象。而在养猪生产中我们也会发现:同样面积猪舍内饲养70%的猪会比满负荷养猪生产成绩更好,赚钱更多。

猪群适宜的密度











空气清洁度主要指的是猪舍内有害气体浓度和粉尘,这些物质不仅引起化学性肺炎和异物性肺炎,而且造成自体中毒,严重影响生产成绩。

空气清洁度不好的主要原因:一是粪便消化不充分,产氨、产硫物质含量高;二是粪便在猪舍中留存时间长。解决的办法:一是增加有益菌和酶制剂,提高饲料转化率,二是及时清理粪便或者直接把粪尿沟建在猪舍墙壁外侧,如图:


2.)营养:猪的第一营养是空气,第二营养是水,第三营养才是饲料,虽然饲料在整个养猪生产的成本中所占比例极大,还有一种营养是阳光,不仅能补钙还能最有效的消毒灭菌。

不同品种、品系的猪,在不同环境、不同管理模式以及感染压力之下,对饲料营养的需求不一样,饲料营养需要适时调整。规模化猪场可以选择与饲料厂合作代加工生产所需全价饲料,1000头以下母猪的中小猪场还是选择更加灵活的预混料,之后与营养师合作进行调整并跟踪应用效果。

3. )兽医服务:兽医服务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做好了可以有效防控疾病的发生并挽救更多的猪,用不好就会中毒、散毒和产生更多的应激。在为猪提供的兽医服务中,要绝对禁止使用非法的生物制品,包括:自家疫苗、白瓶疫苗、违禁的包治百病的神药!也要最大限度的减少抗生素和疫苗的使用,更多的通过动物福利和抗病营养以及护理手段来降低发病。

4. )饲养护理:猪场需要管理;猪群需要护理。

在尽量做好动物福利的同时,树立各阶段猪的健康标准,始终关注猪的亚临床症状,并及时消除寄生虫、自体中毒、吸收障碍和气血亏虚症状:

① 猪场怎样驱虫才能彻底

如果从寄生虫的种类来考虑驱虫模式,就很难适合猪场实际需要。那么我们换个思维角度,从猪体不同部位多发的寄生虫,宿主与猪接触的频繁度,以及驱虫药物的敏感度和血药浓度来综合考量才更全面。

猪的皮肤寄生虫主要是疥螨和软蜱,而软蜱可是非洲猪瘟病毒的宿主。疥螨和软蜱不仅感染在猪的表皮,在猪舍环境、地面、墙壁、缝隙里都能生存很久时间。伊维菌素、莫西菌素无疑是口服驱虫药中对付这类寄生虫的理想药物,但是对于真皮层以外、环境中的寄生虫就无能为力了,这就需要配合使用辛硫磷或阿维菌素透皮剂做皮肤和环境喷洒杀虫。

猪的肠道内的寄生虫也比较容易驱除,无论是左旋咪唑类还是中药驱虫散都有良好效果。

但是蛔虫在肠道内仅仅是成虫阶段,而幼虫阶段是在体内移行的,经右肝入肺;而肺丝虫、肾虫和鞭虫等常见寄生虫也在体内的肺脏、肾脏等器官内、组织内移行。伊维菌素类驱虫药物对他们的效果不理想,左旋咪唑类药物在肠道内又很难吸收,血药浓度不够,这就需要使用发酵中药驱虫散。

猪还有血液原虫病——附红细胞体;寄生虫和幼虫在体内移行会造成细胞破损引起炎症;飞鸟大量、经常进入猪舍的时候,不得不考虑现在还在争议中的衣原体病;鼠类猖獗、高温高湿地区的猪场,就有钩端螺旋体发病的可能。好在对付这些,毕竟多西环素和发酵中药驱虫散都是有效的。

由于口服驱虫药基本上对寄生虫虫卵无效,而从虫卵发育到蚴或幼虫至少需要7天时间;而很多寄生虫的受精卵发育到感染性虫卵也需要7天时间。因此,一个驱虫给药期是不能短于7天的。

因此生长育肥猪两次驱虫,每次驱虫时间要大于7天,两次间隔21天时间;种猪由于饲养年限比较长,一般可采用首次驱虫时间隔21天连续两次驱虫,之后每间隔3个月驱虫一次的模式。

很多驱虫药不能直接杀灭成虫,而是麻痹虫体脱离猪体;驱虫给药期间猪会加剧排出虫体和虫卵,因此驱虫期间不能转群和混群。

由于现在猪场普遍采用精准饲喂模式,妊娠母猪和种公猪处于限饲状态;有个别的猪因为换料或者其他疾病问题,可能会采食量不足。如果口服驱虫给药期间,按照药物的每吨饲料添加量投药,就会有很多猪吃不到足够剂量的驱虫药而导致驱虫不彻底,停药后会再度感染。因此理想的给药方式是按照公斤体重给药方式。

寄生虫感染严重的猪群,接种疫苗时出现过敏和免疫失败的可能比较大,而且会加剧感染。因此,疫苗免疫一般在驱虫之后进行。

对于自繁自养的猪场,做月工作计划的时候,就要合理设定驱虫时间,避免与转群等其他工作发生冲突;尽量在驱虫后安排免疫接种。

② 怎么样解除和避免自体中毒的发生?

再好的解毒办法也不如不发生自体中毒,毒素入侵哪些组织和器官,哪些组织和器官就会发炎病变。尤其毒素会导致肝脏内血流速下降,轻度时肝脏肿大、严重时肝脏萎缩硬化,加剧脾头肿大,并抑制骨髓造血功能。

如果是空气质量问题引起自体中毒,猪只会表现从流泪开始、到眼下出现泪斑、到结膜炎,最后到眼圈发青。这就要从流泪开始解决猪舍空气质量,彻底解决空气质量有几个方法并用:由于越是靠近地面有毒有害的化学气体浓度越高,所以要采用高床饲养,让猪群远离地面,同时做地面通风;粪便、尿液和猪舍内容易发酵的有机物是产生有毒气体的来源,一定要及时清理,有条件的猪场可以采用舍外下水道配合自动刮粪机;保证猪群充足饮水,减少尿液氨气;给猪的饲料中加入酶制剂,让猪消化吸收的更加充分,减少粪便产生硫化氢和吲哚等臭气;降低化学消毒药的带猪消毒频率和浓度,补充、增加猪舍环境中的有益菌。

根据猪的采食、睡眠、玩耍姿势和呼吸频率,判断猪舍温湿度和风速是否符合猪的生理需求,随时调整温湿度与风速,让猪更舒服。

如果是霉菌毒素中毒,首先要保证饲料原料的清洁度,加工的饲料原料要经过除尘筛;加工好的饲料不能储存在猪舍,猪舍内的温度高、湿度大极易霉变,饲料槽和料线必须及时清理;水箱和水线也要定期清洗,防止水内有机物腐败变质。

饲料添加解霉剂已经是约定熟成的了,只是注意区分脱霉剂和解霉剂。如果是以膨润土为主的脱霉剂,使用后猪只会表现呛毛、皮毛无光泽、便秘等症状。现在的复合型霉菌毒素降解酶技术已经很成功了,使用后不会出现饲料中某些微量元素和维生素被吸附的现象,在消除霉菌毒素症状的同时,猪只皮毛也会更有光泽。

关于抗生素:抗生素会诱导内毒素的释放,形成内毒素血症;抗生素本身具备毒副作用;抗生素会造成菌群失调,从而造成机体的免疫抑制。

现实猪场中的基础病,最终都不是抗生素治好的,而是免疫力治好的;抗生素的滥用在基础病的发生中扮演了一个诱导发病的角色,在基础病的治疗中仅仅起到了杀菌的作用,而且不分有害菌还是有益菌统统杀灭。而决定免疫力水平高低的却是动物福利。如果把滥用抗生素和疫苗的投入和研究绝招妙药的精力,都放在动物福利上,猪病也就不会这么多了。

此外,来自于寄生虫的外毒素、饲料原料的农药残留、不洁饮水中的毒素、过度消毒后化药的毒素,反复应激进一步产生自由基等都在加剧对猪体健康的损害。猪的汗腺又不发达,很难通过出汗来排毒解毒。

降低各种毒素对猪健康的危害,既要确保摄入食物和水的清洁,又要从动物福利角度增加猪的运动空间和饮水量,还要利用抗病营养如酶制剂加速对体内毒素的降解和排出。

③ 吸收障碍的表现、成因与解决办法

吸收障碍只有三种表现形式:腹泻,便秘和饲料便。

腹泻已经引起规模养猪的过度重视,为了防止腹泻的发生,人们在饲料里添加大量的抗生素和锌制剂,此外还会用注射抗生素的方式预防腹泻发生。这一切无疑在加剧自体中毒的同时又加剧了应激。

便秘已经开始得到养猪人的重视了,但是重视程度不够。便秘不仅加深自体中毒程度,还会引发更多的疾病表现,尤其对于母猪和仔猪。

饲料便还没有被大多数养猪人认识到。其实养猪是一个用饲料换肉的过程,猪吃进去饲料,排出来的粪便少,换出来的肉就多;反之排出来的粪便多了,换来的肉就少了。饲料便不仅造成饲料浪费,由于吃进去的刚好能满足猪的生长需求的饲料没有被充分吸收利用,就会造成营养不良——气血亏虚——免疫力下降。

猪群吸收障碍的主要因素是寄生虫、自体中毒和气血亏虚,而吸收障碍又会加剧气血亏虚程度。此外的因素还有:腹部实感温度不适宜,日粮组成不适宜,机械化养猪造成肠道有益菌不足、消化酶缺失。

实践生产中,我们发现,把母猪从限位栏里解放出来,采用半限位栏,水料饲喂并添加酶制剂后亚临床症状消除很快,而消除亚临床症状的母猪所分娩的仔猪,不用抗生素做三针保健也不会腹泻;断奶后增加奶粉给量,粥料饲喂,添加酶制剂,做好保温、降低应激等工作,不使用抗生素和高锌,小猪也不会腹泻。

④ 猪群气血亏虚问题

规模化养猪生产中,人类要获得更高的经济回报,种猪就会长期处于高强度繁殖需要之中,生长育肥猪需要快速的生长,这是气血亏虚的根本。而由于寄生虫、自体中毒、吸收障碍等因素的存在,也就让猪群气血亏虚表现得更严重了。

纠正气血亏虚,首先需要消除寄生虫、自体中毒和吸收障碍这些抑制因素,然后保证猪群有清洁、充足的氧气供应,之外还要保障足够的造血原料、保障肝脏血流速度,才能提高骨髓造血机能。

实践中我们发现,消除这4种亚临床症状的猪群,4大基础病也消失了。我们还意外地发现:对于蓝耳病阳性猪场,蓝耳病也稳定不再发病了;对于发生新生仔猪3日龄内呕吐——腹泻——高死亡的猪场,这种病症也不再发病了

猪群建立起来强大的非特异性免疫力之后,根据猪场的实际需要,选择本场必须免疫的疫苗,再根据实验室抗体检测的意见和建议设定免疫程序也就很难再出现免疫失败的现象了。


6.2.3如何建立本场的生产管理体系


生产管理指的是通过制定养猪生产的目标、标准和计划,弥补各项工作的漏洞、协调养猪生产中各项工作的矛盾,并做好各阶段养猪的细节流程,在保证猪群稳定、健康的前提下,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成绩。

1.)设定生产方向和目标:

在非洲猪瘟没有得到完全净化之前,我们可以把猪场的生产管理的方向和目标暂时设定为:

①母猪>10胎次高产。三元母猪多、回交母猪多的猪场可以设定如下生产成绩作为目标:PSY>23头;MSY>22头;仔猪70天最小重60斤。

②母猪群闭群饲养,选择本场最优秀的母猪划分核心场和商品场。小规模猪场公猪精液可以外引,本场保留试情公猪。

③制定周批次生产计划,场内全进全出。生长猪直线育肥,降低转群风险。

有了明确的工作方向和目标,才好制定合理的工作计划。

2.)猪场工作计划设定原则和模板: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猪场的工作有很多,非常繁杂,如果没有合理的计划,就会出现忙的时候从买卖猪、转群、接产、配种、免疫、到消毒等工作集中在某个时间段内,再加上日常工作,每天所有员工忙的焦头烂额,却往往把重要的工作遗漏了,那么4个月内猪就会用生病来提醒你;而闲的时候除了做日常工作就无所事事。有无所事事的时候就会预示着下一个忙乱时刻的到来。

猪场不能发生冲突和遗漏的几件事:

疫苗免疫接种前一天、当天和后一天不能与消毒、转群、去势等工作同时进行。买卖猪、购进饲料等物品进场、人员进场、猪只转群等危险发生的同时必须要全场消毒。猪只转群必须要单向流动。疫苗免疫最好在驱虫之后进行。伪狂犬免疫在先原则。配种和分娩不适合普免疫苗。热应激最严重的时间段不适合普免疫苗和配种。母猪接产、配种查情、卖猪、免疫等任何两种工作,都不适合在同期(一周之内)发生。

这就要首先根据本场内产房与产床数量、母猪数量和结构以及猪栏情况,设定自己猪场的周批次生产计划。然后把这些工作合理的安排到每一个月的某一周,工作起来才会有条不紊。

给大家一个猪场的月工作计划模板做参考:


第1周

第2周

第3周

第4周

第5周

备注

1月份

口蹄疫

伪狂犬

上床分娩

下床配种

卖猪消毒

驱虫


2月份

选后备猪


上床分娩

下床配种

卖猪消毒


3月份

猪瘟


上床分娩

下床配种

卖猪消毒


4月份


乙脑

上床分娩

下床配种


卖猪消毒

驱虫


5月份

口蹄疫

上床分娩

伪狂犬

卖猪消毒

下床配种


6月份

选后备猪

上床分娩


卖猪消毒

下床配种


7月份


上床分娩


卖猪消毒

驱虫

下床配种



8月份


上床分娩


卖猪消毒

下床配种


9月份

上床分娩

下床配种

卖猪消毒

口蹄疫

猪瘟


10月份

上床分娩

下床配种

卖猪消毒

伪狂犬

选后备猪

流传


11月份

上床分娩

下床配种

卖猪消毒

驱虫




12月份

上床分娩

下床配种

卖猪消毒




备注

普免疫苗时未免疫猪补免;产前3天上床

月工作计划的执行需要和日常工作(饲喂、检查、清扫等)相结合,就需要做周工作计划。周工作计划要把每一项工作落实到具体每一天的哪个时间段,落实到具体负责人和执行人。每周末制作下周工作计划。

周工作计划模板


上午

中午

下午

备注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星期六







星期日







说明


有了明确的目标和详细的计划,这是养猪成功的一半。剩下的就是养猪流程的细节管理了。

6.3猪群各阶段的健康管理模式

如果说猪场生产体系的三要素:生物安全、免疫完善和生产管理是“纲”的话,猪群各阶段的健康管理就是“目”吧,所谓“纲举”才能“目张”。

6.3.1后备母猪的健康管理

面对非洲猪瘟等重大疫情的压力,每增加一次引种,都会给猪场带来巨大的压力。而要降低引种风险、减少引种次数,就要保证母猪>10胎次还能保证高产的生产成绩。这就需要从后备母猪抓起。

规模猪场一直饲养的是纯种母猪和二元母猪,民间的家庭猪场饲养三元母猪已经有很多年历史。而从非洲猪瘟之后,由于不得已的原因,三元猪中的母猪被大量挑选出来进入繁殖。三元母猪的生产成绩会略低于二元母猪,但是无论二元母猪还是三元母猪,在对于他们的健康管理上都是一致的。

后备母猪最好在90-100日龄的猪群中挑选体重达到45公斤的母猪,这样的母猪健康程度更高。体重45公斤之前按育肥猪饲养管理,45公斤-130公斤之间按后备母猪饲养管理,130公斤后进行短期优饲后进入配种。

  后备母猪正处于快速发育的阶段,尤其在90日龄到初情期是乳腺的第一次发育,合理的饲喂才能保证哺乳期的泌乳能力。后备母猪需采取前高后低的营养水平,后期的限制饲喂极为关键,通过适当的限制饲养即可保证后备母猪良好的生长发育,又可控制体重的高速度增长,防止过度肥胖。后备母猪要采用专用的后备母猪饲料,蛋白质、氨基酸、纤维素、维生素、矿物质水平要求略高于育肥猪。当后备母猪体重达到80kg左右时开始适当限料,日喂量在2.0—2.5kg/头左右,但应在配种前2周结束限量饲喂,以提高排卵数。或者体重130kg时换成哺乳饲料自由采食。在后期限制饲养的较好办法是增喂优质的青率饲料或在日粮中增加膳食纤维,既能有饱腹感又不至于饲喂过肥。注意限饲母猪一定要保证粪便不能干燥或饲料便,尤其以排香蕉便为最佳。

后备母猪适合大栏小群体饲养,每栏猪不超过12头,每头母猪占地面积>3平方米;睡眠区要有橡胶垫板,活动区地面湿度不能过大、不能过于光滑,最好使用砖制地面。每天至少要有6个小时的光照时间,最好有室外运动场。

为了方便繁殖母猪的饲养管理,后备猪培育时就应进行调教。一要严禁用粗暴的方式对待猪只,建立人与猪的和睦关系,从而有利于以后的配种、接产、产后护理等管理工作。二要训练猪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如定时饲喂、定点排泄等。三要经常驱赶母猪到运动场运动,防止围产期母猪上产床困难。

后备母猪100Kg起彻底驱虫后,依次免疫伪狂犬、猪瘟、口蹄疫和细小病毒,各苗接种间隔10天以上。至130Kg起更换哺乳母猪料自由采食进行短期优饲;每天把结扎的公猪赶到母猪栏内至少1个小时进行诱情,没有诱情公猪的猪场可以采用模拟公猪配合在母猪外阴上涂抹精液的办法;待配母猪最好与断奶发情母猪做邻居。

后备母猪8月龄、体重达到140公斤以上的,第二次发情进入配种;有问题的母猪直接转入育肥饲养。母猪适合选择脖子长、体躯长、乳头长,蹄肢粗壮的留种,否则产仔数量少、淘汰率高。

6.3.2母猪发情配种的健康管理

为了更好的防控疫情,实现批次化生产全进全出管理是必要的手段,这就需要从做好母猪的同期发情配种开始。

每一栏中最先发情并且发情最有规律的母猪,一定都是健康评分很高的母猪,这说明消除亚临床症状是多么重要的事情!

根据产房周转的需要,可以集中一些已经出现第一次发情并经过2周时间的后备母猪,再通过提前断奶或延后断奶的办法把一部分哺乳母猪与这些待配后备母猪混群,然后加强运动、光照,补充青绿饲料,增加与诱情公猪的直接接触等办法,使之同情发情配种。诱导同期发情是一项繁杂而细致的工作,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

后备母猪第一次配种最好采用结扎公猪进行交配一次,之后采用人工输精。人工输精之前,对于输精管、精液瓶子以及待配母猪的臀部和外阴,一定要做好消毒工作,包括输精员的服装、靴子和手。输精时一定要有耐心,完成一头母猪整个输精过程大约需要15分钟。输精时要对母猪乳房按摩刺激,最好母猪对面有诱情公猪。也可以在输精前6小时以内给母猪注射一次促排3号,输精时一瓶精液中混入一只缩宫素。

母猪发情后外阴会红肿,发情结束前红肿症状会逐渐消退,在外阴红肿刚开始消退而出现褶皱时,一定输精一次,受孕率最高。

后备母猪配种后可能会出现返情,如果距离上次配种日期间隔短于18天,说明上次配种过晚;如果长于21天,说明上次配种过早。

而不发情,是后备母猪饲养管理中最头疼的一件事,即使使用催情药物也不理想,而且会造成更多的母猪被淘汰。

后备母猪不发情、假发情(外阴红肿流出粘液,却没有静立反射)、产仔数量少或屡配不孕的最主要原因在卵巢。

母猪发情期间隔18-21天,每次发情持续48-74小时,每次发情排卵大约25枚左右,排卵开始出现在发情的24小时-48小时,排卵高峰出现在发情后的36小时。母猪年龄越小,发情后排卵越晚;母猪年龄越大,排卵越早。所以民间经验有“老配早、小配晚、不老不小配中间”的说法。

母猪能否怀孕并且受胎率高,至少50%取决于母猪,30%取决于精液品质,20%取决于输精操作。

输精配种前最重要的是母猪健康调理。因为首先需要有发育健全的、数量更多的卵子。卵子平时就存在于卵巢的卵泡中,没有发情的静止期的卵泡很小,发情期的卵泡发育很明显,像一串晶莹剔透

的小葡萄,每一个卵巢的直径大约能达到

5MM左右。卵泡由小到大的发育过程中

需要供给足够的营养,如果给母猪提供的

营养尤其是生殖营养不充分,卵泡发育就

不会健全;如果母猪是气血亏虚状态之下

也就没有足够的血液运输营养到卵巢。而且卵巢怕毒素,玉米赤霉烯酮、以及其他一些具备类雌激素作用的毒素侵蚀卵巢后,卵泡就会发育不全,虽然母猪会表现出外阴红肿、流黏液甚至流脓现象,但是不会排卵,也不会出现静立反射,属于假发情。卵巢怕热,猪舍环境温度超过26℃以上,母猪发情排卵就会收到影响,温度更高时比如夏季热应激条件下,母猪卵巢静止,很难发情。

因此,想要提高配种受胎率,首先要保证母猪正常发情排卵,在给母猪提供相应的饲料、适宜的(18-22℃)温度的基础上,还要消除4种亚临床症状:寄生虫、自体中毒、吸收障碍和气血亏虚,才能实现这一点。


保证精液品质。每次输精之前,对本批次使用的精液都要用显微镜检查精子数量、精子活力和畸形比例,合格的精液才能使用。之后输精技术就相对简单了。


6.3.3妊娠母猪的健康管理

母猪分娩时最令人失望的事情就是产活仔数量少和新生仔猪活力不足。而且这种现象一旦发生,就没有挽救的机会了。其实俗话说的好“子凭母贵”。胚胎的早期死亡、以及新生仔猪活力不足的根源一定是母猪健康评分太低,亚临床症状的结果。










上图是妊娠母猪皮毛的健康标准和体况标准,如果我们的妊娠母猪都养到这个标准,生产成绩自然就高起来了。

下图分别是耳静脉标准、眼睛标准和粪便标准:






母猪配种后,原则上应该换成妊娠母猪料并严格限饲,防止饲喂过肥导致胚胎早期死亡造成产活仔数量过少。但是,如果配种后母猪体况偏差或亚临床症状严重,就不要更换饲料,而继续使用哺乳母猪料,适当限饲才能保证高产仔以及新生仔猪的活力。

新生仔猪体重不均匀,一般是母猪排卵间隔时间太长,后期排出的卵子比前期排出的卵子晚了16-24小时,从受精这里就晚了一天左右,所以体重相差很大。这个问题可以通过输精前6小时内给母猪注射促排3号,一瓶精液加一只缩宫素的办法来解决。

新生仔猪活力不足,体重普遍较小的原因主要是母猪气血亏虚,没有足够的血液和流速供应给子宫内胎儿足够的营养的结果。

新生仔猪如果有结膜炎,甚至腹股沟浅表淋巴结肿大发黑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事情!这是母猪摄入过多毒素造成自体中毒的结果。

母猪妊娠75天-95天是乳腺发育的第二个重要阶段,这个阶段不能饲喂过肥,二元母猪以体况评分3分为适宜,三元母猪以体况评分3.5分为适宜。尤其注意膳食纤维的供给,并且要防止便秘出现。母猪妊娠95天时检查母猪乳腺发育,乳腺发育不理想的要及时补充生殖营养并关注亚临床症状,否则产后泌乳能力很难满足仔猪的需要。

母猪妊娠95天后,胎儿处于高速生长期,需要更多的营养。一般可以从妊娠96天开始更换哺乳母猪饲料,并根据背膘和环境决定饲喂量。

妊娠母猪同样适合使用高床饲养,大群饲喂,每栏4-8头,每头母猪占地面积要大于3.5平方米。

母猪适合采用半限位栏饲养,

把攻击性最强的母猪关起来。

水料饲喂或用水槽另外给母猪

补充饮水,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母猪不要直接睡在水泥地面

睡眠区要有橡胶垫板


6.3.4围产期母猪的健康管理

母猪分娩前7天-分娩后7天,我们称之为围产期。母猪围产期最令人头疼的事情就是产程过长。

猪是四肢行走的多胎动物,分娩时不需要打开骨盆启动硬产道,只需要子宫颈口开放打开软产道即可分娩,因此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难产,出现的往往是产程过长。正常母猪从启动分娩到胎衣排出大约需要2-3个小时,如果分娩过程超过3.5小时就视同发生了产程过长。而母猪分娩时一旦产程过长,就会出现新生仔猪窒息死亡,而且新生仔猪活力下降;而母猪则会发生子宫炎、乳房炎、产后不食直到泌乳不足,仔猪黄白痢、成活率和断奶重下降;仔猪发生黄白痢后体能下降,对母猪乳房的吮吸不足,就会造成乳腺第三次发育不良,而且母猪断奶后发情排卵也会受到严重影响。

母猪妊娠112天时胎儿发育停止,不再增重。此时胎儿在子宫内的撞击会诱导脑垂体分泌催产素,在催产素的作用下,一方面乳房开始分泌乳汁,为新生的仔猪准备好足够的食物;另一方面子宫颈开始打开,启动分娩通道。胎儿能够从子宫中分娩出来来自于两种力量的作用:一种力量叫阵缩,这种力量来自于激素作用于子宫角后,子宫角节律性收缩后依次把靠近软产道的仔猪一头一头的送进产道。多胎动物只要启动分娩,催产素就不会缺乏,因此给正在分娩过程中的母猪使用催产素不仅没有必要,而且外源性注射催产素后会两条子宫角同时收缩,即会造成所有仔猪同时涌向软产道结果哪一头都生不出来,同时大量羊水早期排出,后出生的仔猪由于软产道润滑不足而难产。另一种力量来自于怒责,这种力量来自于肌肉的力气,这种力量来自于整个妊娠期间的积累,亚临床症状越严重的母猪越是阵缩无力。而母猪分娩过程中,如果母猪便秘,大量干硬的粪便在直肠中会压迫软产道从而影响分娩速度,引起产程过长。产程越长,子宫颈口开放的时间越长,细菌越容易感染软产道甚至子宫颈;产程越长,母猪体能消耗越大,产后恢复越难;产程越长,脐带断掉的仔猪窒息死亡越多。

母猪在妊娠96天更换哺乳料加餐的时候,要再次对母猪健康程度进行评分,对评分低的母猪要尽快消除亚临床症状,防止分娩时阵缩无力引起产程过长。

母猪产前7天时,一方面要准备好已经彻底消毒的产房,以及相关分娩接产的用品;另一方面再次检查母猪体表,有寄生虫的可以用阿维菌素浇泼剂驱虫,皮肤有擦伤、蹄部有裂口的都要及时处理;尤其不能有便秘现象存在。

母猪产前7-3天调入产房,一定要全进全出。实现全进全出要提前做好批次化生产规划。调入产房前,母猪要彻底洗澡并全身皮肤消毒。天气寒冷季节要注意防止母猪感冒。

由于母猪妊娠112天开始胎儿不在生长,而且在分娩时要排空直肠防止软产道受到阻碍,所以在妊娠112天起,母猪可以每天减少饲料1公斤,产仔当天不喂饲料。减少饲料体积后,在上床应激和分娩应激作用下,母猪产后可能会发生便秘。为了防止便秘发生,母猪要增加饮水,并在饲料中增加足够的酶制剂。母猪减少饲喂量之后,可能会造成分娩时体能不足,所以在减少饲料体积的同时,为了保证母猪分娩时足够的体能,可以每头母猪每天饲喂乳猪奶粉150-200G.

当母猪最后一对乳头能够挤出放线状的奶水时,羊水开始流出,一般2-3小时内就会分娩。妊娠母猪平时的体温在38.4℃左右,呼吸频率在10-20次/分钟,而分娩时体温可能达到39.7摄氏度、呼吸频率可以达到50-90次/分钟。仔猪出生时体温在39℃而1小时后就会下降到36.8℃左右。

所以接产前要准备好相关的接产用品:保温箱和电热板预热到35℃,接生干燥粉;刺激性小的消毒药,温水,消毒毛巾;注射器,减牙钳子等。

母猪分娩前就要建立良好的人和猪的亲密信任关系,等待分娩的过程中要给母猪做乳房按摩或用热毛巾做热敷;挤出来一部分初乳,装在瓶子里并保证温度不要低于39℃备用,或准备好乳猪专用奶粉。

每出生一头仔猪,要及时掏净口中黏液,擦干体表,结系脐带并对断端消毒,减牙后放入保温箱烘干,半小时后拿出来保证仔猪及时吃饱初乳。不会吃初乳的,要及时用注射器灌入15-20ML准备好的初乳。对假死仔猪在掏净口腔中的黏液后进行人工呼吸:一手抓猪头颈,一手抓住后腿按呼吸频率拉伸。

分娩时如果间隔20分钟还不见下一头仔猪生出来,要保证有仔猪在母猪旁边吃奶,同时用力在子宫角位置向从产道方向推送。用消毒后的输精管试探是否有仔猪进入产道,如果有仔猪在产道,手臂消毒后将仔猪拉出来。如果软产道没有仔猪,可以把母猪驱赶站立运动,调整胎位。

固定乳头是一件劳民伤财的事情,试图让初生重小的仔猪吃泌乳能力强的乳头的奶水,以其获得断奶均匀度是得不偿失的。这不过是让初生重更大的仔猪吃奶水少以后长得慢一些,然后等待初生重小的仔猪体重追上来。

仔猪吃饱初乳后,对于初生重低于平均值

的仔猪,在每次放奶之后,把乳猪专用奶

粉按1:8的比例兑入40℃的温水进行

人工补奶。补奶量逐渐增加,直到仔猪

能用槽子自己喝奶。

仔猪能够自己喝奶后,每次放奶前后把

兑好的奶粉放入教料槽,自由饮用。

有的母猪两排乳头间距过宽,而放奶只有短短的十几秒中时间,就会导致有些仔猪吃不到足够的奶水。可以给母猪躺卧区铺上2.5公分厚度的橡胶垫板,既能够减少母猪乳房和皮肤的磨损,又能保证仔猪吃到更多的奶水。

断尾的意义与应激和伤口感染的代价相比同样得不偿失,尤其是在非洲猪瘟还没彻底净化之前,所以没有必要給仔猪断尾。

母猪有两条子宫角,当我们在分娩时看到有两条只有一端开口的胎衣排出后,说明已经完成本次分娩任务了。此时没有亚临床症状的体能良好的母猪能够站立起来寻找水和饲料以补充体能。而没有能够自己站立起来寻找食物的母猪,大多数是体力消耗殆尽了,可以用温水兑150G乳猪奶粉,用瓶子从母猪嘴角灌入,吃过奶粉体能就补充上来了。给奶粉也不喝,体温又高达40.5℃以上的母猪才是有炎症了,可以注射银黄提取物或氟尼新葡甲胺抗炎,配合新一代抗生素马波沙星杀菌。

母猪分娩后能够采食了,注意饲喂量要逐渐增加,尤其要水料饲喂。

并不是所有母猪产后都要清洗子宫,只有产后不食、体温高于40.5℃的母猪才需要使用药物处理。如果产后胎衣不下,可以子宫灌注治疗子宫炎的药物,并于灌注6小时之后,注射氯胎素加速胎衣排出。

整个母猪围产期出现的问题,绝大多数都是妊娠期没有消除亚临床的结果。


6.3.5哺乳期母仔猪的健康管理

哺乳期仔猪腹泻一直是棘手的问题。哺乳仔猪腹泻的诱因只有三个:一个产房的生物安全做得不理想,带进来大量的致病微生物;一个是母猪奶水质量问题,这可能是仔猪没有吃到足够的奶水而免疫力不足,也可能是母猪奶水中毒素过多造成的;再一个诱因就是产房内給仔猪提供的环境温度湿度不适宜卫生太差,而在仔猪免疫力下降的同时环境中滋生了太多的致病微生物。

产房生物安全方面:

1. )产房必须全进全出管理,彻底清洗消毒后并要空置7天才能进入待产母猪。每批次新进母猪前后产仔时间间隔在10天内,然后通过延长哺乳期和提前断奶的办法进行同期断奶,让下一批次同期发情配种,直到下一产同期分娩。

2. )进入产房的饲料、工具、设备、器材、药品包装等所有物品,都要经过严格消毒。

3. )只有产房饲养员才能进入产房,每次进入产房要洗手消毒,更换本栋产房专用的服装和靴子。

4. )产房的所有工具、器材专用。

5. )产房要保证足够的阳光和通风,物理消毒模式的效果一定是最廉价也最彻底的,产房要减少用化学药物带猪消毒。

确保奶水安全和充足:

1. )保证母猪奶水的品质和数量足够,关键在于妊娠期母猪健康评分。健康评分越高的母猪,奶水质量越高。







这需要从动物福利和抗病营养来调整才能实现。

2. )保证仔猪能吃到足够优质的奶水。

母猪躺卧区加2.5CM厚度的橡胶垫板可以防止因为乳房间距过宽导致仔猪吃不饱奶。产床设计时也可以直接把母猪躺卧区设计成有橡胶板的,同时能够适当升降就更好了。哺乳仔猪用专用的乳猪奶粉教槽直到断奶后。在实践中采用这个办法的猪场,产房看不到黄白痢,员工也不用为母猪产程过长和研究各种治疗发愁。仔猪28天断奶最小重可以达到18斤!

3. )产房母猪适宜的温度是18-22℃,仔猪需要更高温度,要有独立的保温箱和电热板,产床上仔猪的活动区也要有垫板。产房适宜的湿度是45-60%之间,风速0.4-0.8米/秒。产房的阳光要有能直射北墙的机会,地面通风良好。

哺乳仔猪的管理:

1. )仔猪出生后及时剪牙,剪牙钳子要消毒彻底。

2. )出生3日龄内伪狂犬滴鼻;肌肉注射铁制剂;奶粉教槽

3. )出生7日龄去势,伤口和刀片严格消毒

4. )出生15日龄后,教槽时逐渐在奶粉中少量加入开口料

5. )仔猪20-25日龄母猪和仔猪同时接种猪瘟高效疫苗2头份

整个哺乳期的母猪和仔猪尽量不要使用抗生素预防疾病,其他疫苗是否需要免疫需要根据自己猪场实际情况来决定。如果担心哺乳仔猪发生腹泻,可以给酶制剂或小分子活性肽,用抗病营养来解决腹泻问题。

哺乳期间在重点关注母猪亚临床的同时,还要关注母猪体况评分,一旦母猪在哺乳期过肥或失重过多就会影响下一产。对于过肥母猪要适当限制饲喂,对于过瘦母猪,如果采食量已经无法提高了,就要增加营养浓度。


6.3.6断奶后母仔猪的健康管理

我们都希望断奶后,母猪在7天内完成发情配种,仔猪在7天内不仅不会出现负增重,而且日增重能达到或超过200G/天。实现这个目标,母猪在妊娠-哺乳期的健康评分是至关重要的,断奶后的管理也不可忽视。

1. )选择最佳断奶日龄要同时兼顾断奶后仔猪日增重和母猪发情天数,尤其要以断奶后仔猪的最佳日增重为主。

2. )断奶时一次把母猪全部下床,仔猪留原栏7天以上。除非保育舍有非常理想的环境,否则不能马上给断奶仔猪转群。断奶仔猪当天自由饮用乳猪奶粉,并在保温箱内铺垫柔软的棉麻类垫子,保温箱提高温度2-4℃,以仔猪睡眠时不聚堆并四肢摊开为标准。

3. )仔猪断奶后第1-2天自由饮用乳猪奶粉,之后逐渐增加开口料,经过7天过渡。断奶-保育仔猪最适合的饲喂方式就是粥料饲喂,温水和饲料按4:1的比例最佳。不要使用抗生素,可以添加酶制剂。此时也不要混群。

4. )母猪断奶后集中到大栏饲养,依然使用哺乳母猪料,每天每头母猪1.8-2.5公斤,根据膘情决定饲喂量。

5. )为防止断奶母猪混群时过份打架,可以在下床前体表喷洒气味剂后在夜间断奶,先集中到运动场中,第二天根据打斗严重程度决定并圈。亚临床症状越严重的的母猪越不容易发情,调整亚临床症状是贯穿于养猪生产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

6. )母猪断奶进入大栏后,每天至少让诱情公猪进栏接触1小时以上。没有诱情公猪的猪场,可以在母猪外阴涂抹公猪精液诱导发情。有室外运动场的猪场,每天让母猪在运动场活动3小时以上。不要用药物催情。


6.3.7生长猪的健康管理

由于非洲猪瘟在短时期内还很难净化,尤其是非洲猪瘟在一个猪场发病时往往首先在妊娠母猪群或者大肥猪群内发病。其核心原因就是妊娠母猪和生长猪群的生物安全做的不好,转群混群频繁无序,同时妊娠母猪和生长猪的亚临床症状要更加严重的结果。

为了做好生长猪的生物安全,减少猪群次数,断奶后至育肥猪期间可以采用直线育肥模式,期间取消保育转育成、育成转育肥的过程。这对生长猪舍的环境要求很高,而且需要配合做好批次生产计划。

生长猪舍的环境同样要求小单元实心墙,能够配合批次生产进行全进全出管理;有地热能保证温度,每天阳光能有直射北墙的机会;自动清粪、自动投料,减少人进入猪栏;舍外下水道配合地通风,保证猪舍内空气质量。

仔猪断奶后7天内日增重超过200G,70日龄最小重达到60斤,是我们养猪生产中追求的基本目标。实现这个目标的需要保证生长猪始终维持健康评分在90分以上,以这个评分作为标准,去给猪提供适应他们需要的环境、营养、兽医服务和饲养护理等动物福利,才能获得理想的生产成绩。

下图是生长猪理想的健康标准:健康评分90分的生长猪







生长猪的健康标准:

1. )皮毛:皮红毛亮、蹄壳有光泽、尾巴灵活。

2. )粪便:粪便细腻量少,臭味很小,香蕉便

3. )耳朵:耳静脉饱满,耳朵边平直;耳廓内干净

4. )粘膜:眼周干净,眼、外阴等粘膜呈粉红色

5. )声音:叫声清脆,无喷嚏、咳嗽

6. )生命体征:初生的猪体温为39.0℃、哺乳仔猪39.3℃、中猪39.0℃、肥猪38.8℃、妊娠母猪38.7℃、公猪38.4℃。一般傍晚猪的正常体温比上午猪的正常体温高0.5℃。保育猪呼吸频率25-40次/分钟;中大猪呼吸频率30-40次/分钟。

当耳廓内、脸颊、猪鬃处或腹下出现黏性比较脏的症状,说明寄生虫感染了,最好同时用显微镜检查虫卵,然后决定驱虫方向。

当猪的皮肤尤其是猪鬃处有散在的、铁锈样的渗血点,眼圈发青、流泪——泪斑、外阴潮红肿大、乳房早期发育、体温偏高等症状时,说明自体中毒了。首先要搞好猪舍内空气质量,搞好空气质量首先要缩短猪与粪便共同相处的时间,做好地面通风,然后调整肠道吸收能力-这可能既需要补充酶制剂还需要提高腹部实感温度—减少粪便产生大量氨气和硫化氢。同时查找其他毒素的来源,比如停止抗生素使用,还要在日粮添加相应的酶制剂进行降解体内的毒素。

如果猪的粪便不成形,粪便量很多,臭味很大,体温偏低,说明消化吸收出现了障碍。要检查饲料和饮水的清洁卫生,猪的体感温度,应激源的存在,处理这些诱因的同时补充肠道有益菌或酶制剂。

如果猪的皮肤苍白,皮屑很多,毛长,皮肤、蹄壳无光泽,尾巴干性坏死,耳朵边卷曲,耳静脉不明显,体温普遍低于正常值、呼吸频率超过正常值,说明舍内氧气不足,猪体处于气血亏虚状态。这需要先解决寄生虫、自体中毒和吸收障碍,同时给猪群补充造血原料并加速肝脏血流速度。

治未病养猪生产体系是一个避免猪场发生群发性疾病的框架,实践中在某个猪场如何具体应用,需要根据这个猪场的实际情况来决定并不断调整和改进,才能产生最大效益。

标签: 养猪生产中三大基础条件 养猪生产技术规程 养猪生产管理技术操作手册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