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伪狂犬病毒是疱疹病毒科、α 疱疹病毒亚科、水痘-带状病毒属的成员, 是危害全球养猪业的最为重要传染病之一,具有流行广泛、传播迅速、发病率与致死率高等特征。早在1813 年就有此病的报道, 1910 年Schmiedhoffer 首次分离到该病毒。在我国, 1947 年刘永纯首次分离出PRV, 1956 年周圣文等人在哺乳猪中发现该病, 自1979 年确定为猪伪狂犬病以来, 世界多个国家都有此病的爆发, 给养殖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猪伪狂犬病侵害不同年龄段的猪群, 对2 周龄内的仔猪危害最为严重, 可达到100%。主要以高热、呼吸困难、震颤等症状为特征, 成年猪以呼吸道症状为主, 康复后的成年猪通常生长缓慢, 严重制约我国养猪业的健康发展, 造成的经济损失日趋严重。
猪大肠杆菌病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短杆菌, 是动物体内重要的肠道菌群, 属于条件性致病菌, 大多不致病, 但某些血清型菌株的致病性较强, 可引起腹泻, 称为致病性大肠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病原菌, 其血清型较多, 给防控带来一定的难度。猪大肠杆菌病是一种急性传染病, 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 主要以腹泻为主。猪感染大肠杆菌后发生腹泻, 继而导致机体脱水, 败血症或继发其他疫病, 给养猪业带来严重影响。
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
病猪出现精神不振, 体温升高, 呼吸急促, 腹泻。对病死猪剖检可见, 腹股沟淋巴结水肿, 肝脏有白色坏死点, 肺脏水肿, 脾脏肿大, 小肠系膜和胃浆膜有点状出血, 胃底黏膜溃疡, 胃肠黏膜呈现卡他性、出血性炎症变化。
预防及治疗
可采取以下措施预防该病的发生: 及时隔离并治疗发病猪, 对病死猪采取无害化处理, 防止病毒和细菌大量繁殖扩散, 对已经污染的圈舍、饲具和场地进行严格消毒。对病猪采用肌肉注射头孢噻呋、免疫球蛋白、转移因子等。对保育猪群进行肌注伪狂犬病毒疫苗, 对哺乳仔猪用伪狂犬病毒疫苗滴鼻,猪群饲料中添加黄芪多糖、恩诺沙星, 在饮水中添加多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