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得病的小常识(农民学养猪,猪病手册下)

农村养殖畜牧网 养猪技术 416

任何年龄猪皆可感染的皮肤病

(一)、猪疥癣

猪疥癣为猪皮肤病中最普遍和最重要的一种,很少猪场不受猪疥螨侵扰,此病由猪穿孔疥癣虫,潜伏于皮肤所引起的感染症,疥癣感染的严重性依据农场猪群的健康状况而定,如果猪群的健康状态良好,则疥癣的存在危害不大,但是,一旦猪群有其他疾病侵扰,疥癣可加剧严重。虽然管理不良与疥癣虫感染的关系密切,但疥癣在管理良好的农场亦极普遍。严重的疥癣不但影响增重率及换肉率,而且可造成猪只应激。头部病变为初期症状,受感染的部分是耳朵,眼周及鼻部。然后病变蔓延到体部及四肢,严重的感染波及全身。疥癣症的重要临床症状是搔痒。患畜会磨擦其患部使皮肤变红,皮肤损伤与脱毛,表皮过度角化。慢性时皮肤变厚起皱纹。有疥癣虫感染的仔猪可能会患油皮症,疥癣虫可以在显微镜下检查皮肤碎悄虫找到,特别是耳部括皮。疥癣症容易辩认,当一大群猪只有搔痒现象时,常是疥癣虫感染的片兆。 治疗与控制

疥癣症是不可忽视的,时常搔痒产生应激与容易染上其他疾病。治疗疥癣症之后,猪场疾病的严重性常常也相应的减低。0.15%力高峰喷雾或赛巴安浇泼有良好疗效,治疗必须是全场猪只或每个猪舍同时处理。所有的猪栏都得清洗及喷药。这样的治疗重复1次为佳,相隔时间为10天。伊维菌素也用于治疗本病。无论使用任何制剂,切记疥癣治疗应全部猪只用药而非某部分猪群。单独治疗严重疥癣患畜而忽略其他猪会导致疥癣反复出现。 有效控制猪疥癣的计划如下:

A、治疗母猪群后才将它们移入分娩舍

B、治疗所有断乳仔猪

C、新引进猪只必须治疗

D、公猪群一年两次治疗

(二)虱和蚤

猪虱为所有虱类最大的一种,成虫约4-6mm长,常寄生于耳基部,颈部、腹下及四肢内侧。虱与疥癣均会引起搔痒现象。可引起皮肤红疹啃痒与擦伤以及化脓性皮类,有脱毛与脱皮现象,严重感染则造成贫血。猪所得亦被认为传播猪痘的重要媒介体。猪所得具有宿主特异性而蚤却不是,在猪只常见的是蚤是,也是一种人蚤。蚤经常寄生於污秽环境饲养的猪只身上。

治疗与控制

用0.15%力高峰溶液喷洒或药浴,效果良好。所有处理疥癣的要点均同样适用于猪虱与蚤。治疗疥癣时,各咱外寄生虫亦被清除。

(三)皮肤霉菌病(钱癣)

钱癣可由数种癣菌引起。最常见的一种为小芽孢菌属之钱癣病变呈圆形,直径2-10公分,单个或多个。病变可发生在身体各部分。病变为圆形,由棕或橘色分泌物覆盖毛发,逐渐扩大。此类病变偶尔被误会为污垢。

此症不会引起死亡,无明显病症。

(四)晒伤

夏季日光直射,易致猪晒伤。母猪固定于栏内,特别是栏行之末端的母猪最易受到日晒。白色猪最常发生。其病变与人被晒伤无异。皮肤在日光下晒成红褐色,由于乳猪与断乳仔猪没有直接触及日光,晒伤并不多见。

(五)黑色素瘤

黑色素瘤为猪常见的皮肤肿瘤。此病有品种偏向,杜洛克猪最易得此病,主患为年轻猪。黑色素瘤可长於全身任何部位,最常见的是身躯两侧,直径1-4公分。肿瘤表面光滑,扁平或突起且呈黑色,周界清楚,但无色膜。切面黑色至灰褐色。恶性者瘤体较大,表面常溃烂,肿瘤细胞可转移到其他器官,如:淋巴、肾、肝、肺、心脏、脑以及横纹肌等。

(六)维生素K缺乏

猪只中误食凝血杀鼠药可造成血液无法凝结而发生皮下出血,此类的杀鼠药是维生素K的拮抗剂。一些发霉饲料的霉菌毒素亦阻断维生素K的合成,引起维生素K缺乏。重病猪只不同程度的全身皮下出血,患猪可能虚弱及无法站立。另常见的症状是流鼻血,尿液出血及黑沥青色之粪便。轻微患猪则皮下出血之外,没有其他病症。

角化不全症

猪的角化不全症与锌缺乏有关。在饲料中缺锌或者钙量太高,钙磷比便太大,必需脂肪酸的缺乏都能干扰锌的吸收、利用,导致角化不全。症状发生於7-16周龄,起初为小红斑,迅速变成丘诊,随后表皮增厚至5-7毫米,形成皱壁、裂隙与鳞屑。角化不全症无痒感此点可与疥癣分别。病变见于四肢、脸部、颈项、臂部与尾巴,且其分布为二侧对称。通常很少全体猪群发病,且病变轻重不一,死亡率亦低。

成年猪之皮肤病

皮肤过度角化:常可见于成年公猪与母猪,与必需脂肪酸缺乏有关。病变见于背,腰及尾部,偶见于胁部及腿部侧。患部由棕色,干枯鳞状物覆盖。

肩胛溃疡:常见于泌乳期中体重骤跌的年轻母猪。除肩胛部外,溃疡亦见于坐骨,髋

及跗骨部皮肤,病变为骨突起部份皮肤与坚硬地面磨擦引起。

第十课 猪繁殖失败的认识

繁殖失败的定义是无法生产正常数量的仔猪。猪繁殖表现的评估依赖於猪场的记录与本地区繁殖指标的比较。实际上猪场过去的正常繁殖指标是最好的准绳。通过对比分析可了解繁殖是否失败。

猪繁殖问题的调查

首先详细分析配种生产记录。阅读记录表比直接去看猪群重要。偶尔发现一两头猪有繁殖问题,但事实上整个猪群表现依然正常。

猪繁殖失败有下列几咱表现:

1、母猪群不发情

2、公猪群的配种能力差

3、母猪配种后再发情

4、流产

5、空怀

6、木乃伊胎

7、死产

8、产仔数太少

母猪群不发情

多量或整群母猪断奶后不发情应及时调查分析其原因,可以从断乳至交配间隔的数据拿来与过去记录比较。一般断乳至交配间隔应该少于10天。理想的天数是7天或者更少。断乳至交配间隔期过长,拖延了母猪分娩时间,导致全年每头母猪窝数减低。

常有的原因是瘦母猪症候群,通常是年轻母猪在泌乳时营养不良而造成的。我们应该检查胎次分布,以确定问题是否存在于年轻母猪群。不能简单认为母猪繁殖效率差是传染病造成,希望投予抗生素就解决问题。断乳后不发情经常是猪场管理的问题,与传染病无关。

观察母猪阴户红肿有粘液流出就可以找出发情的母猪。但是,往往由于工人不熟练,有些母猪发情现象不明显而错失了配种的良机。观察工作最好在早晨和黄错凉爽时进行,以猪试情来协助发情的观察及时间确定,可提高受胎率。热天气可以拖延断乳至发情的间距。在热应激的威胁下,排乳母猪的胃口不良,导致母猪摄取营养的不足。 这造成了常见的瘦母猪症候群。离乳母猪与公猪最好混栏饲养或与公猪并栏刺激有助於发情。

公猪群的配种能力差

公猪发育时得不到妥善管理将铸须眉公猪缺乏性欲。年轻的公猪由于无经验,在第一次交配时可能出现性无能现象。这些公猪不必马上淘汰,因为性无能的现象只是短暂的.高温不但对公猪产精作用不利,同时也会减低性欲.潮湿和高温的下午,公猪的交配行为显得怠惰.公猪脚部发育不良、关节炎、腿或脚受伤均会影响其性欲及交配能力。

永久无能力交配者可能由阴茎系带存留,阴茎粘着及其他勃起异常等因素所致。认定永久性无能的公猪应予淘汰。

母猪配种后再发情

配种后再发情是怀孕的失败。猪场重配率,正常为15%以下。重配率高,将延长分娩间隔,降低全年每头母猪窝数。母猪在配种后18-24天又发情为怀孕失败,或怀孕12天之内流产所致。

怀孕率低下的重要因素是配种时间的延误。最佳的配种时间是母猪开始发情后的21-22小时。如果母猪发情观察每天只有一次,许多母猪何时发情很难确知。

想找出准确的配种时间就比较难。母猪在发情后24-36小时排卵。在大型现代化的养猪场是没有办法确定每只母猪何时排卵的。每天观察母猪发情一次,再加上发情的母猪只配种一次,单次的发情观察和单次的配种导致母猪怀孕率相当偏低。在单次观察发情的母猪群,做间隔4-12小时两次配种,证实可显著提高母猪的怀孕率和产仔数。猪场的生产力,主要由母猪每年所生产的活仔猪来评定,高效率的母猪应该花大多数时间怀孕,分娩和哺乳。离乳至再配种的间隔应愈短愈好。

另一个影响怀孕率的因素是公猪的使用。没有充分使用的公猪,精液品质较差。使用不足两周的青年公猪,其头次射精活精虫量很少。一些人很耽心公猪使用过频,其实只要一星期内使用不超过4次是不会降低其生育能力的。能够引臻母猪返窝率高的传染病包括猪呼吸与繁殖障碍综合症,猪细小病毒病,布氏杆菌病等。

流产

通常母猪的流产率是2%。经常发现的流产已经形成的胚胎。未成形的胎体易被忽略。这种早期流产仅发现重配率增加及不规律地再发情。因此,有两种流产:第一,是肉眼可见的流产,第二,是在分析繁殖登记时发现高重配率,重配时间的拖长。能够导致母猪流产却没有其他明显病征的传染病有猪布氏杆菌病和钩端螺帽旋体病。母猪配种后一个月才发生流产经常是由钩端螺旋体病引起。猪布氏杆菌症可以在怀孕期的任何阶段造成流产。其他的传染病能引起流产且有其他更明显病征的包括猪呼吸与系列障碍综合症。此病引起母猪的怀孕率及分娩率降低,接着有偏高的死产及离乳前仔猪死亡率。典型猪瘟及伪狂犬病亦可引起母猪流产,唯有完全易感的种猪群爆发猪瘟时有流产现象。每当猪场有流产爆发时,会认为是猪细小病毒(PPV)引起,但PPV绝对不会有流产爆发现象。霉菌毒素也经常被认为是引起流产的原因。

空怀(NIP)

空怀乃配种后的母猪由于不再发情误为怀孕,但到了分娩期却不产仔。一般空怀现象只在5%内,有些空怀是母猪早流产或胚胎死亡后再发情没有被觉察所致。空怀率增高的原因可分为两种:传染病引起或者是管理问题,最常见的是发情检查能力低所引起的。由于常用的母猪怀孕诊断法是通过重机关报发情检查,因此发情检查能力差将造成:一、虚增的怀孕率;二,过高的空怀率。如某农场的怀孕率是90%而分娩率只有80%,这不但是意味高空怀率的问题,同时也可能是怀孕诊断力差或低怀孕率造成的。实际的怀孕率可能只有约85%。引起怀孕失败特别是不被发现的早期流产的疾病也会增高空怀率。布氏杆菌症可造成高空胎率却不显其他病征。猪呼吸与系列障碍吸综合症的其中一个症状也是高空胎率或低的分娩率。 木乃伊胎

胎儿死亡未能排出,当液体被吸收后,颜色变褐、灰或黑色,形成木乃伊胎。怀孕后期死亡胎儿在生产时通常只有部分木乃伊化。造成木乃伊胎的原因有几咱,但少有造成整群母猪产下木乃伊胎。导致木乃伊胎发生的重要传染病原是猪细小病毒及猪肠病毒。

死产

母猪生产过程中仔猪死亡便是死产。由于许多夜间分娩时看护不周引起死产,死产亦包括产后才死去的仔猪。死产率不应超过6%。年老母猪的子宫无法收缩或胎儿过多拖长分娩时间而导致胎儿在分娩过程中缺氧死亡。死产往往是最迟产下的几头仔猪。死产率的增加可能与胎次过高的母猪群有关,若有明显关系,则必须按步淘汰和引进新母猪。没有任何传染病以死产为特征。虽然钩端螺旋体会造成死产,但常见的病征是流产,由猪细小病毒感染造成的,往往是木乃伊胎。

伪狂犬症亦可造成死产,然而,它不是唯一的症状。其他可能造成死产的传染病原是乙型脑炎病毒、弓形虫和霉菌毒素。然而,这些传染病原是否会严重造成死产,则难以诊断。

产仔数太少

  全年每头母猪所产离乳仔猪或上市猪的头数取决於活产仔数的多少和分娩间隔期的长短。此数据应与死产率有关。影响产仔数的原因很多。猪的品种会影响产仔数,但最重要的还是繁殖管理。许多猪场只做单次发情观察和单次的配种,再加上不准确的配种时间,不但影响怀孕率同时影响产仔数。复次的配种则能增加怀孕率和产仔数。胎次亦可影响产仔数。产仔数会随着胎次增加,巅峰期为第三至第六或第七胎,随后会相应的减少。应通过繁殖记录以确定猪群第几胎次淘汰最为适合。同时也要检查后备母猪数目以确保育种母猪群经常处於良好繁殖表现的胎次。公猪对产仔的影响不太明确,公猪的表现可从母猪记录卡获得。通过怀孕率和产仔数来评审公猪的表现,在分析时,须一起从每窝活存仔猪数,产仔数和母猪平均胎次着手。年轻的公猪与年轻的母猪配种产仔数较少。

第十一课 猪繁殖障碍疾病

母猪繁殖障碍疾病鉴别诊断表

猪细小病毒病(PPV)

猪细小病毒病是猪繁殖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猪细小病毒抵抗力顽强,对环境温度,PH及一般的消毒剂均较稳定。在养猪较兴盛的地区,几乎都有感染PPV的猪只,没有明显发病。患猪亦很快永久性免疫,野外感染成为自然接种疫苗。最主要的症状见于怀孕母猪。新母猪在怀孕前半期被感染。病毒品走私案进入子宫,感染胎儿,导致胎儿死亡,脱水干枯变成棕黑色,称为木乃伊胎。由于病毒逐一侵袭胎儿,被感染有胎儿发病死亡于不同阶段的怀孕期。所以感染PPV的主要临床症状是产下大小不均的木乃伊胎儿。新母猪在配种之前感染PPV将产生抗体,但许多母猪于第一产次配种前无自然感染的机会而没有免疫力。这些易感母猪在怀孕前半期感染PPV,会造成繁殖障碍。其实PPV广泛存在时,大部分母猪皆感染后免疫,第一次怀孕的母猪则例外,它们一旦被感染将发生系列障碍。无抗体新母猪在配种前受感染最安全。所以趁早让新母猪获得感染,使其产生免疫力。大部分的新母猪在配种之前已经产生PPV抗体。

症状 最主要的PPV感染症状是新母猪群头胎产下木乃伊化胎儿。其木乃伊化胎儿通常大小不均。有的新母猪分娩下整胎木乃伊胎儿,有的却产下几头健康小猪以及少数胎儿。PPV症的其他繁殖障碍是分娩间隔延长,母猪发情迟及产下少数的木乃伊胎儿等。如果没有木乃伊胎出现。有可能不是PPV。如果以下情形出现就怀疑是PPV感染症:

◎新母猪群木乃伊胎明显增加。

◎母猪无任何症状。

◎流产率没有提高。母猪流产不是PPV症的病征。

◎怀疑被PPV感染的母猪,繁殖障碍只发生一次。

PPV感染造成的繁殖障碍是否严重,要看多少头新母猪配种前为易感而定。有些猪场的所有母猪在配种前已有抗体,那么该场就不会有PPV感染症。对PPV血检抗体阴性的新母猪可用主动免疫方法接种。放入血清阳性老母猪混养,使其感染而获得免疫方法可用于流行区。猪细小病毒灭活苗在新母猪配种前二月接种一次,可预防本病发生。此外,将新母猪初配年龄延至9月龄以后可明显减少PPV的感染。

猪的肠病素感染症

SMEDI综合症(死产,木乃伊化胎儿,胚胎死亡及不育症)是用来形容肠病毒感染而造成的繁殖障碍。肠病毒感染症在世界各地皆有出现。此病毒有好几种血清型。断奶前的仔猪得到母源抗体保护。仔猪断奶后被混在一起受到感染。在部分的新母猪在配种前因自然感染获得免疫能力。因此,肠病毒感染造成的系列障碍只是偶发于母猪群。当新母猪被引进农场时,由于存在不同的血清型病毒则引进猪或本场母猪仍可发病。 症状:

肠病毒所引起的繁殖障碍包括发情迟缓、流产及木乃伊、死产或产下少数猪仔。肠病毒的血清型繁多。在引入携带不同血清型病毒猪只后,SMEDI综合症就会爆发,但是最常见的繁殖障碍还是多见于外购新母猪。

诊断

除了木乃伊化胎儿,猪的肠病毒感染通常没有别的特殊症状,猪细小病毒也能造成木乃伊化胎儿与本病较难鉴别诊断,如果新母猪头胎产下大小不均的木乃伊胎儿,很可能是猪细小病毒引起。如果此症状只出现在外购母猪的头胎,那么有可能是肠病毒所引起的。病毒分离或抗体检验死胎有利于确定诊断。

控制

由于肠病毒的血清型太多,尚无有效疫苗,最常用的控制法是使新母猪在配种前一个月,搜集断奶仔猪的新鲜粪便混入饲料。新引进的种猪亦可采用上述方法。免疫之后再配种,此有助于易感猪产生肠病毒的抗体。应避免引进怀孕的新母猪。

钩端螺旋体病

猪钩端螺旋体症由钩端螺旋体引起。病菌进入猪体内,集聚于肾脏,几天后病菌可以从尿液排出,为期数月。钩端螺旋体通过被损伤的皮肤伤口或粘膜进入易感动物体内,在现场猪只传染之根源来自带菌的老鼠和猪。

诊断

如果母猪在预产前一个月流产(偶而会在怀孕早期发生),并且无明显病征,则应怀疑有该病的存在。实验室诊断最普遍的方法是近期内发生流产的母猪群抽血检验。

治疗与控制

鼠患乃主要的钩端螺旋体感染源。鼠患的控制再配合农场卫生措施及消毒有助于控制本病。最主要的控制办法是接种菌苗及抗生素疗法。

布氏杆菌病

猪布氏杆菌病是由猪布氏杆菌所引起。本病遍布世界各地,猪只可通过吃下被病菌污染之食物或交配时感染。当母猪同栏饲养时,流产胎儿,胎膜或分泌物被其他母猪吞食而感染。患病公猪大量排菌于精液里,经配种感染母猪,通过自然交配或人工授精均能感染。大部分的患畜最后均会自行恢复,仅有少数变成持久性感染成为持续之感染源。

症状

钩端螺旋体病仅有轻微临床症状出现,病发初期为患畜体温上升和食欲不振,此种症状维持1-2天。过后几天,症状变轻微。就在这阶段,患畜开始经尿液排菌,持续数周。此病将慢慢地传布于整个猪群,才怀疑有钩端螺旋体病存在。最重要的症状是怀孕母猪预产前一个月发生流产。虽然怀孕末期流产最为常见,但是早期流产亦会发生,严重型钩端螺旋体病为患猪出现黄疸,血尿及死亡率高,但并不常见。 症状

大部分感染猪没有发现任何症状。主要的症状包括流产、不育和睾丸炎。流产可发生于任何怀孕期,视与病菌接触之时间而定。当母猪在交配时受感染,怀孕早期发生流产,由于早产之胚胎太小,易被忽略,唯一的病微是大群的母猪在配种30至40天,再发情。母猪生殖道偶尔有少许或无分泌物。母猪怀孕后35-40天发生感染则发生情中期或末期流产。此类的流产只发生于同栏一起饲养之母猪,因为感染,途径乃吃下患畜流产之胎儿或胎膜。许多母猪于流产后休息两个月不配种,通常会自己恢复。

公猪病期较长,患病的公猪不育或无性欲,但是一些患病公猪之生殖力或性欲却不受影响,其精液内含大量猪布氏杆菌,在配种时传染给母猪。

诊断

一旦有大群母猪在配种30至40天后再发情,应怀疑为本病。实验室诊断最简单实用的方法为平板凝集试验,4分钟之内出现凝集的判为阳性。

治疗与控制

布氏杆菌病尚无特效治疗药物,一般采用定期抽血检疫,淘汰病猪结合有计划的菌苗接种,可以控制本病,培养健康猪群。

猪呼吸与繁殖障碍综合症(PRRS)

此病1987首次报导于美国。其症状主要为母猪繁殖障碍及仔猪和中猪呼吸道疾病。1991年后,大部分的欧洲养猪业被波及,并有全球蔓延趋势。此病亦称为猪蓝耳病,流行性流产及呼吸综合症。

症状

发病猪场死胎数增加,初生幼猪的死亡率高。症状常见于2-5周龄仔猪,初期症状与流性感冒颇相似,开始有一小群猪只同时出现眼肿,精神不振,全身怠倦及呼吸道临床症状,病情持续几天,在这段时间内,母猪怀孕率及生产率有显着的降低。一些场的母猪流产,后期流产较常发生。没有流产的母猪则产下许多死胎,或产下大小不均的木乃伊胎儿,亦可能产下非常衰弱的幼猪并且生下不久就夭折。未足怀早产亦会发生。产下的乳猪显得精神不振,哺乳时快速腹式呼吸。离乳前仔猪死亡率可高达30-50%,在离乳仔猪常见呼吸困难,生长迟缓及死亡,在肥育期临床症状则较轻微,发病猪场本病流行期为1-3个月,病情发作三个月之后,猪只的健康与生产善逐渐回复正常。自此之后,肥育猪及母猪群将继续出现问题但不会严重。目前本病病毒的血清型尚不了解。有的场抗体阳性,

可是猪群无症状。这意味着某血清型病毒的致病性并不强,只引起患猪轻微发病。

治疗与控制

迄今本病尚无有效疗法。使用抗菌剂有利于控制二次细菌感染。扑杀患猪,重建保育猪群,再配合“全进全出”的方法才能切断病毒传播途径,使离乳仔猪保持无病毒感染,同时只有血清抗体阴性的种猪方可引进猪场。引进种猪必须隔离,隔离时间为1-2月。以便重新抽血检验抗体。一旦发现PRRS抗体减低或两次证明血清抗体呈阴性的猪只方可进入猪场,本病目前尚无可靠疫苗。

伪狂犬病

孕母猪死产,流产及产下木乃伊胎,流产率50%,流产率50%,流产胎儿大小较为一致。发病多见于繁殖旺季。

乙型脑炎

孕猪主要表现为流产,产出大小不等的死胎,木乃伊胎及畸形,亦可产弱仔。流产数不影响下次配种。公猪常单侧睾丸炎。

母猪繁殖障碍疾病鉴别诊断表

病名

病原

流行情况

临床症状

尸检病变

特殊诊断

预防治疗

乙型脑炎病毒

能感染人及多种动物。蚊为传播媒介,故夏秋季发病。本病散发流行,多隐性感染。4-6月龄猪较易感染。

妊娠母猪主要表现为流产、大小不等死胎、畸形及木乃伊胎,亦可产出弱仔。流产后不影响下次配种。公猪单侧睾丸肿胀、发热及萎缩,性欲减退,有的幼猪可呈现全身症状。

母猪子宫内膜炎,粘膜充血、出血、水肿及糜烂。胎儿脑皮下及腹腔水肿。肝、脾、肾坏死灶及脑非化脓性炎症。

流产或早产胎儿血液及脑组织分离病毒。

无特效药物治疗,每年4月分给5月龄以上种猪接种乙型脑炎弱毒苗,可产生坚强免疫。

猪细小病毒

不同品种、年龄、性别猪均能感染。常见于4-10月份流行,多初产母猪发病。病毒抵抗力强,容易长期连续传播。

猪只感染后均无明显症状。主要表现为妊娠母猪的流产,死产、木乃伊胎、弱仔及不孕等。个别母猪有体温升高、关节肿大及后躯运动不灵。

母猪轻度子宫内膜炎、胎盘部分钙化。胎儿水肿、软化吸收或脱水呈木乃伊化。脑非化脓性炎症。

70日龄以下胎儿组织悬液作血球凝集反应。

无特效治疗方法。母猪配种前2月接种细小病毒灭活苗可以预防。

伪狂犬病病毒

10-30日龄仔猪多发。各窝仔猪发病率,同窝仔猪发病先后均不一致。发病与环境及饲养管理因素有密切关系。

排灰白、腥臭、浆状粪便。体温与食欲无明显改变。病程一周左右,多数能康复。

贫血、消瘦。小肠护张充气及黄白酸臭稀粪。实质器管无明显病变。

根据流行情况及临床症状即可诊断。

多数抗菌、收敛及助消化的中西药物均有效果,但必需同时改善环境及饲养管理。

猪障

呼碍

吸综

与合

繁症

PRRS病毒

妊娠母猪及月龄内仔猪最易感。肥育猪发病温和。本病经呼吸道及胎盘传播,传播迅速。

母猪精神食欲不振,体温短暂升高,咳嗽及不同程度呼吸困难。孕母猪早产、死胎、弱胎及木乃伊胎。出生仔猪体温升高、呼吸困难周后死亡率25-40%。

育肥猪及种猪无明显病变。病死仔猪胸腔积水,皮下、肌肉及腹膜下水肿。肺前叶有肺炎实变灶。

间隔3周以上的双份血清抗体检测。

无特效治疗药物及有效疫苗。预防依赖于纵使措施。

猪肠道病毒感染(SMEDI)

猪肠道病毒

不同年龄猪均易感,但不伴有症状,仅怀孕母猪感染后出现繁殖扰乱.未孕猪感染后可产生免疫力,以后可以正常生产.

妊娠早期感染致胎儿死亡吸收或木乃伊胎.妊娠后期感染则产出畸形、水肿仔猪及弱猪。产出后多数日后死亡。

死亡胎儿皮下及肠系膜水肿,体腔积水,脑膜及肾皮质出血。

病变组织作细胞培养收毒与抗体血清作中和试验。

治疗无特效药物。初购母猪配种前1月以断奶仔猪粪便感染使其产生免疫力。

猪布氏杆菌

能感染猪、牛、羊、鹿。各种年龄猪均易感,但以生殖期发病最多,一般仅流产一次,多为散发。

母猪孕后4-12周流产或早产。流产前母猪精神食欲不振,短暂发热,一般8-10日自愈。公猪双侧睾丸及附睾炎症。有时见皮下脓肿。

母猪子宫、输卵管,公猪睾丸、附睾小脓肿及关节腱鞘化脓性炎症。流产胎儿状态、大小不同,病变不特殊。无木乃伊胎。

采血作虎红平板凝集试验。

本病无特效治疗法。测检淘汰病猪及猪2号菌苗接种可净化本病。

钩端螺旋体

猪、牛、鸭等多咱畜禽及野生动物均易感,鼠类为主要传染源。常发于温暖地区的夏秋季,散发或地方流行,发病率30-70%,死亡率低。

仔猪及中猪体温升高,结膜及皮肤泛黄、潮红、尿茶色或血尿。孕母猪20-70%流产死胎、木乃伊胎或弱仔,流产多见于后期。

皮下及粘浆膜黄疸,体腔积黄色液;肝胆肿大;肾肿大,常有白斑。有时头、颈背及胃壁水肿。

死后尽快取肝、肾组织混悬液暗视野镜检病原。

链霉素、庆大霉素、土霉素等均有一定效果。钩端螺旋体多价菌苗接咱可以预防。

第十二课 内寄生虫病

内寄生虫病的控制

猪内寄生虫病多见于个别猪场。常与饲养方式,猪舍构造,卫生管理,猪只密度,排泄物处理,猪栏土质和气候等有关。内寄生虫的感染会降低增重和饲料换肉率,因此延迟猪只出售时间,屠宰时亦会遭到废弃。给养猪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一些寄生虫,如肺线虫已经基本上消失,因为它需要为中间宿主蚯蚓才能完成其生活史。猪只被饲养在水泥地面上,猪无法接触到含肺虫幼虫的蚯蚓。然而,一些内寄生虫依然存在,给现代化的猪场带来的隐患是不可忽视的。因为内寄生虫病不易诊断,唯有实验室检验才能确诊。

猪蛔虫是常见的内寄生虫,常给养殖业千万严重的经济损失。猪蛔虫是猪消化道内最大的寄生虫,成长达15-40厘米,成寄生于小肠肠腔或偶於胆管中,猪只可经过被污染的料、饮水、泥土而感染。亦可粘附於母猪之乳房,仔猪哺乳时会感染。虫卵被猪吞食后在小肠孵化,然后进入肝脏,再经血流移行至肺脏。最后重新进入小肠发育成为成虫。於感染后35-60天,成虫开始排卵。自粪中排出的虫卵需要3-4星期才会有感染力。

症状

感染后一周,可见病猪咳嗽呼吸增快及体温升高。重病猪可见精神、食欲不振、异嗜、消瘦、贫血、被毛粗乱及拉稀症状。误入胆管的成虫引起胆道阻塞,使病猪出现黄疸病症 。

病理

病变限于肝、肺及小肠。肝表面可见多数乳白色网状灶,称“乳斑肝”。肺部在感染移行期可见出血或炎症。小肠内有多数蛔虫,粘膜红肿发炎。大量寄生时可引起肠阻塞甚至破裂。有时蛔虫钻入胆道引起阻塞性黄胆。

诊断

生前诊断采用粪便检查法,如果发现每克粪便中有一千颗虫卵即诊断为蛔虫病。死后剖检可在小肠中发现大量虫体和相应病变。

控制

由于虫卵生存长达5年之久,蛔虫的控制不容易。长期受到蛔虫侵扰的猪舍,应经常清除粪便,堆积发酵以杀灭虫卵,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彻底清洗猪栏,防止饲料饮水被粪便污染。2-6周龄猪每2月驱虫一次,成年每年定期2次。治疗或是预防性驱虫,可采用左旋咪唑、敌百虫等。

猪鞭虫病

猪鞭虫的成虫寄生于盲肠与结肠粘膜面。虫卵自粪中排出需要至少3周才发育成含幼虫的虫卵。经口感染后在结肠与盲肠内发育成成虫。从感染到成虫排卵共6-7周。鞭虫虫卵的抵抗力也很强,在受污染的地面可存活数年。猪鞭虫高度感染时,由于虫体头部深入粘漠引起肠道出血性炎症,其症状易与猪血混淆。常与猪血痢病并发造成粘血下痢便,使诊断及治疗更加复杂。

病症

2-6月龄猪只容易受到猪鞭虫的感染。鞭虫病的严重程度与成虫感染量有关。临床上表现食欲减退,粪便带血、消瘦及贫血。

诊断与治疗

生前诊断可采用粪便检查虫卵、卵的形状特殊。可采用敌百虫,左旋咪唑等治疗。

兰氏类圆线虫病

兰氏类圆线虫,寄生於猪小肠。其幼虫可通过初乳感染仔猪。临床上,严重感染者小肠发生充血,出血和溃疡。病猪消瘦、贫血、腹痛,最后极度衰弱而死亡。

诊断

可通过粪检虫卵或在肠道中发现成虫。治疗本病采用丙硫苯咪唑。

旋毛虫病

旋毛虫成虫寄生于肠管,幼虫寄生于横纹肌。人、猪,犬猫,鼠类及狼狐等均能感染。本虫常呈现人猪相互循环,人旋毛虫可致人死亡,感染来源于摄食了生的或未煮熟的含旋毛虫包囊的猪肉。肉品卫生检查是防治旋毛虫病的首要方法。本虫对猪致病微弱,但对人则强。

猪结节虫病

本虫属食道口线虫,寄生於盲肠和大肠。12周龄以上的猪只最易感染。主要病变为盲肠形成结节。本病临床症状呈现轻微下痢。严重感染时,除腹泻加重外病猪高度消瘦、发育受阻。诊断可通过粪检虫卵、治疗可采用左旋咪唑或丙硫咪唑。

猪肺虫病

猪是猪肺线虫的唯一宿主,虫体乳白线状。猪肺线虫的成虫寄生于猪的气管内,主要寄生于膈叶。猪感染了肺虫的症状与猪气喘病相似,猪咳嗽,呼吸困难,食欲丧失、贫血消瘦、生长受阻。生前诊断采用粪便检查虫卵。死后在支气管或小支气管内发现虫体即可确诊。防治本病首先杀灭中间宿主蚯蚓,流行猪场应定期驱虫。

猪肾虫病

本虫寄生于猪的肾脏周围脂肪组织内,虫体粗壮灰褐色。猪无论大小,患病之初,均出现皮肤炎症,以后出现精神、食欲欠佳,喜卧、后肢无力,跛行。

逐渐贫血、消瘦。可镜检尿液,如发现虫卵或剖检病猪发现肾盂及肾固脂肪内虫体,即可确诊。治疗可用左旋咪唑,丙硫苯咪唑等药物。 猪胃圆线虫主要寄生于猪胃粘膜内。虫体红色纤细,各种年龄的猪均易感染。病猪表现为胃炎,贫血消瘦和发育不良。本病结合临床症状,粪检及尸检即可确诊。治疗用左旋咪唑,丙硫苯咪唑等。

内寄生虫的控制

  首先要给猪只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条件,如干燥,向阳的场地,温度适宜和通风的栏舍。要求猪只密度合理,饲养于水泥圈内。圈舍经常清洁卫生和消毒,粪便随时收集与堆积发酵以杀灭排出的虫卵。要随时注意保证饲料,饮水的卫生,防止污染。给猪只提供充足的饲料,日粮中应富含蛋白质,维生素与矿物等营养,以提高其对寄生虫侵袭的抵抗力。 定期对猪群进行预防性驱虫,可减少寄生虫感染强度,防止寄生虫病的出现。驱虫时机应为断奶猪进入成长舍前;成长猪进入成长舍二月后;母猪怀孕进入分娩舍前。公猪则每年两次驱虫。驱虫时应加强粪便收集,发酵处理及地面清洁卫生与消毒工作。此外,猪场应随时消灭或驱除中间宿主与传播媒介,如蚯蚓,蚊蝇,猫,鼠等。

第十三课 猪疾病的预防和控制

肉猪生产业的障碍之一是疾病。一般只重视引起猪只惨重损失的疾病如猪瘟,猪胸膜肺炎。然而,一些不会引起猪只死亡的疾病也会导致经济上严重损失。如猪气喘病不导致猪只死亡却能使猪只的生长率和换肉率降低。其实,延长了上市日期的损失比猪瘟爆发还要厉害。对疾病问题,喜欢以药物来应付,此措施治标不治本,问题的根源依然存在。疾病的发生必有其病因。所谓“防重於治”提醒我们须要采取某些防务措施阻止疾病的发生。下面列出一些控制猪疾病措施供参考。在描述疾病控制措施前,必须先了解基本概念。

猪群疾病的概念

1、病原体越多,疾病越严重

不同病原复合感染的问题与猪场管理有密切的关系。如寄生虫,细菌或病毒的复合感染将恶化病情。患上疥癣的仔猪抓痒时损伤皮肤而容易染上猪油皮病。猪痢疾与鞭虫症的相互的的侵害使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更加复杂。猪气喘病引起猪咳嗽和生长停滞。若再加上巴氏杆菌的感染,会发生严重的肺炎。猪蓝耳病(PRRS)患猪感染细菌性肺炎或沙门氏杆菌症常使疫情更加严重及死亡率增大。这些例子皆证明越多病原存在,疾病的状况越复杂,治疗也更棘手。

2、猪只越多,控制疾病越困难

病原体需要易感宿主来繁殖。一只易感的猪只被病毒感染时将会排出大量病毒颗粒污染环境。当传播力强的病毒被带进易感猪群时,短时间内整个猪群将出现疾病爆发。猪只越多,疾病爆发期将延长,原因是易感猪源不绝,每天都有易感猪出生。猪瘟爆发于大猪场时需要更长的时间来控制。离乳的仔猪本来是健康的,一旦被移入污染的离乳栏时便开始发病;其实,许多病原在宿主体外生存期不长,只好将离乳仔猪移入受污染的离乳栏。相反的,批次分娩或“全进全出”的管理方式就有控制疾病的可能。因此,如果想以大规模方式养猪,最好以建立几幢隔开的建筑单位而不是一幢大建筑物。 3、引种越频繁,疾病越多发购买新种猪入场时,也容易带入潜伏在新种猪的病原。

为了达到更好的病症控制,应尽可能向一所农场购买种猪。不同的农场有不同的疾病。从许多农场引进猪时,带入许多别的农场的疾病。引进带菌猪是农场疾病传染的重要途径。即使是普遍的大肠杆菌或轮状病毒,随着引进不同的血清型,而本场猪只对此型抗原无免疫力而造成疾病问题。同样的原理,当种猪场从不同国家收购种猪时,也会从国外引入新血清型的病原或新的病原。

即使没有引进新的病原,然而,引进地的新母猪则可能对本场的肠病毒没有免疫力。结果它们的头胎可能产下许多木乃伊胎儿。另一个来自各地的各种病原将综合的侵害猪群,使猪场的病况复杂化。

4、猪龄越长、免疫力越强

免疫力随着猪群成长而增强。年长母猪的免疫力比年轻母猪的强,这便是为何来自年轻母猪的仔猪的下痢比较严重。当引进大批年轻母猪时,猪群整体的免疫力也随着降低,因此种母猪的更新应有计划地进行,每年更新以不超过母猪群的30%为宜。

5、病原在环境的存活力越强,其疾病越难控制

一些病原微生物在猪体外能存活较长的时间,如轮状病毒和细小病毒,沙门氏菌及布氏杆菌等,这类的微生物不容易被消灭。要控制其诱发的疾病也较困难。

6、猪群之间的距离越远,疾病的传播越困难

最大感染源常来自其它猪群,猪群之间距离不要太近,其距离以地形,猪只饲养密度及该地疾病情况而定。年龄不同的猪只不应混养一起。猪场工人应避免相互串舍以免病菌四处传播。除了猪舍之间应隔开,猪场之间也应保持一段距离。

控制猪群病症的原则

1、农场应建立於偏僻的地方

猪场之间的距离对控制疾病有关系。猪场的位置应与其他场保持一段较长的距离。由於面对土地有限和环境污染问题的压力,有时只有集中某一地区养猪。从处理农场排泄物的观点看,地形集中养猪区是有益的,但是对於控制疾病却有害。养猪场稠密的地区常面对疾病蔓延而无力彻底控制其危害。

2、猪场四周最好建立围墙

猪场过分集中且猪场周围没有明显的界限,一旦有传染病爆发是难於控制的。因为猪场之间来往的人、狗猫或老鼠都可能是病菌传播的媒介体。很多的猪病皆可在这类密集养猪区出现。所有猪场都应该建立围墙,至少可以阻止车辆和其他动物任意进入。

3、保持规模小的猪群

养猪密度与规模的大小亦影响疾病的传入,规模小的猪群较安全。当传染病爆发时,

大型养猪场必更严重,持续较入且不易控制。猪场愈大,疾病发生时损失亦愈大。故考虑兴建大养猪场,疾病控制将是首先考虑的因素。与其建立一所有1000头母猪的猪场时,不如以安全起见建立两所500头母猪的猪场。

4、尽量减少猪场的猪只来自不同的猪源 若猪场猪只来自不同猪源,新猪只的引入将导致新疾病的混合感染,非但威胁到引进的新猪,对原有猪只亦构成相当大的威胁。自繁自养的农场一般病比较少。若猪场必须来自不同猪源,且这些猪只健康状况不明时,必须根据自身农场猪病流行情况,选购无下述感染的新猪:

猪瘟

伪狂犬病

传染性胸膜肺炎

猪痢疾

布氏相干菌病

传染性胃肠炎

钩端螺旋体病

猪疥癣

肠道寄生虫感染

如果你的猪场无伪狂犬病侵扰,就应该检查所有引进猪只,确保它们无此病潜在。引导引进新猪只时,实际的做法是:

调查猪源的健康状况,该场是否实施定期的免疫接种计划和防疫措施。 向其他曾经从此猪场买过种猪的猪场询问。

尽可能使猪场主保证不会隐瞒病症问题。

5、避免买进离乳猪

35至40公斤的猪特别容易染病并且携带种各种各样的传染病。应该停止买进幼猪以减少带入危险疾病的可能。

6、避免购入大降价的猪只

面对猪瘟爆发时,畜主可能以低价卖掉无症状的猪只来减少病症损失。连那些即将上市的肉猪都以廉价出售。贪价钱便宜买入的人“引火烧身”,猪瘟也会出现於他们的猪场。

7、避免过多参观客人

尽量减少参观客人,且进场时须先淋浴更衣,若参观者与其他猪只接触过时,必须3天后方可准其进入。管理区办公室应设计无生产区外或尽量靠近围墙边,使载运物品工作不需进入猪场却可将猪运走或物品送入。

8、为参观者提供胶鞋和外套

许多参观访问的客人可能是传染病的媒介,来往于许多猪场之间的药厂或饲料厂推销员和兽医应禁止入场。对必须参观访问的客人应有基本防疫措施如提供保护外套、胶鞋并经消毒药水及石英灯消毒,才让其进入。

9、避免让购猪商进入猪场

生猪经营商可能去过了其他许多猪场。别的猪场的猪只、运输工具及司机亦为最大之污染源。猪只出售,应由本场工人亲自操作。猪场装载场,位於围墙边缘,猪商或运载工人不需进入猪场即可将猪运走。使用后,猪舍装载场及工具均须冲洗消毒。 10、猪育猪场的工人

教育猪场工人懂得疾病控制之原则并注意不接近其他猪场,避免肉食带入猪场内。猪肉食物可能含有猪瘟病毒而牛肉也可能藏有口蹄疫病毒。工人进入猪场时须换上工作服及胶鞋。

11、 引进猪只隔离检疫

公猪或母猪之更新,最好有隔离舍,使新进的猪只隔离检疫3-6周后合群。农场没有隔离开的孤立猪舍时,可将引进猪饲养於肉猪栏隔壁。隔离期间必须经常观查引进猪只的健康状况和采血测验抗体。

12、 不可忽略公猪

公猪敢会传染疾病给母猪群、如布氏杆菌症,新公猪应严密隔离和抽血检测,人工授精可以防止公猪接触母猪群。然而,有的疾病感染公猪之精液,亦会传播性病给母猪群。

13、定期的疫苗接种计划

猪场各类猪群应有一个合理的疫病免疫程序,定期疫苗接种是非常重要的。没有免疫计划常规的猪场经常暴露于猪瘟的侵害尤其是密集养猪区。

13、 妥当的农场设计

不同猪龄的猪群,最好分隔一般距离有助于减少传染病的散播。唯一无法分开的是哺乳舍,因为母猪和仔猪混在一起,因此,死亡率最高的猪合便是哺乳舍。另一个被忽略的是不同年龄母猪饲养于母猪栏或哺乳舍甚至并栏于公猪群,导致年轻易感猪染上年长猪散播的疾病。

一般猪场配置应把种猪舍设于距出入口最远处,接着是母猪栏与分娩舍,再来是离乳仔猪和肥育猪舍,再到装载台。猪舍可事先计划,分段建造。

14、 良好的猪场管理

猪场管理不佳会导致许多猪疾病出现。营养不良,过分拥挤,寄生虫感染,疫苗注射,气温变化,怀孕,离乳和猪栏肮脏都是造成应激的因子。应激会造成猪只的免疫力下降而易受病菌感染。冷应激造成初生仔猪下痢和易染大肠杆菌症。不传染的疾病如瘦母猪症侯群也因饲养管理不良才发生的。冲湿的分娩栏不但易使仔猪受凉同时也是细菌如大肠杆菌滋生的温床。湿热的环境促使细菌大量繁殖。因此,分娩舍在母猪产后保持干燥一周,粪便应该用铲取出。事实上有许多场的仔猪下痢因管理不良而不易控制。分娩舍在白日对母猪产生热应激,晚上却对仔猪产生冷应激。畜舍及管理影响猪只对病原之抵抗力。大养猪场内,3至5周龄之离肠子仔猪,下痢、肺炎、生长发育不良等,这些都不是单纯的疾病,而是因过分拥挤,饲槽不足,水供应不够,饲料品质差,温度及通风不良所造成。单纯采用抗生素或其他药物不能解决问题。猪场管理良好比用药物控制疾病重要得多。

总结

  疾病控制在养猪业是极重要的环节。猪场必须建立在远离其他猪场的地方。避免建设规模太大的猪舍,分开建设几个小单位为佳。只从少数的种猪场买入新猪只,若猪场必须来自不同猪源,且这些猪健康情况不明时,必须尽早作防范措施,以减少疾病损失。农场周围最好的围墙。猪场的装载场须靠近办公室之围墙边缘;以减少病症损失。农场周围最好有围墙。猪场的装载场须靠近办公室之围墙边缘;尽量减少参观,为参观者提供胶鞋和外套以及建立隔离舍。营养,畜舍及管理都会影响控制疾病的效率。常规性接种疫苗计划是必须的。良好的农场管理有助於控制疾病。

标签: 养猪得病的小常识 养猪疾病小妙招 养猪常见病情医治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