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寄生虫病分为2个种类:体内寄生虫,寄生在羊脾脏、消化道等很多脏器上,这种寄生虫发病不明显,可能导致羊出现并发症,从而死亡。有些寄生虫还有可能传染给人,例如布病,导致人健康受到威胁;
体外寄生虫,主要对羊的皮肤产生危害,导致羊脱毛、皮癣、皮肤腐烂。
寄生虫病在养羊的时候特别常见,虽然说不会造成大规模传染,但是寄生虫一旦寄生在羊身上,就会汲取羊自身的营养,使羊干喂饲料不长膘。而严重的时候还会伴随着细菌和病毒感染,最终导致羊死亡。
寄生虫性质不同,治疗的方法也有不同。对于体外寄生虫,我们可以采用药浴的方法,池浴、淋浴、盆浴,将驱虫药加入到池子中,再把羊群赶到池子中进行浸泡。
在给羊药浴前8小时内都不能喂食,2小时内保证羊充足饮水,防止羊把驱虫药喝掉。在药浴完成后,可以等到羊身上的药液干一些再进羊圈,并且保证7小时之内不进食,体外驱虫便完成了。注意:怀孕母羊一定要禁止药浴!
对于体内寄生虫,我们则要对症下药。
肝片吸虫:这是由于肝片吸虫引起的寄生虫病,流行于潮湿多水的地区,特别是多雨的年份更容易流行。肝片吸虫虫卵经过发育后附着在水中的植物上,羊饮水、吃草时不慎采食便会感染此病。病羊会出现肝脏肿大、结膜苍白的症状,大量幼虫进到肝脏中引起创伤性出血性肝炎,严重的病羊会迅速死亡。
对于病羊我们可以采用别丁(硫双二氯酚),按照每公斤体重80~100mg灌服,这个药有轻泄作用,体质差的羊慎用;还可以用抗蠕敏(丙硫苯咪唑),按照每公斤体重20mg灌服,或者用拜耳9015(硝氯酚),按照每公斤体重4~6mg灌服。
驱虫后排出的粪便可以堆在一起做发酵处理,不要堆积在羊舍,防止再次感染。在放牧时,需要避开沼泽、低洼潮湿地带,不饮脏水。
绦虫:这是一种消化道寄生虫病,一旦患病会造成腹泻、贫血、消瘦,对羊羔有很大的危害,影响其生长发育。
患病羊精神萎靡不振、食欲减退或废绝,呼吸变粗、心跳加速。支气管中发现少量泡沫状液体,肝脏肿大,心包膜、小网膜、大网膜和肠系膜上能够看到若干个半透明状的无色包囊。
对于不同阶段的羊用药剂量有所不同,可用1%硫酸铜为羊驱虫,1~6月的羔羊灌服15~45ml,7个月以上的成年羊灌服45~100ml,第一次灌服后2~3周再进行灌服,即可治愈;也可以用砷酸铅、砷酸亚锡、砷酸钙三种砷制剂驱虫,羔羊0.5克,成年羊1克,一次投服。
平时可以采取圈养的方式养羊,可以防止羊吞食地螨,从而感染绦虫病。也要避免在清晨、黄昏、雨天放牧,降低感染绦虫病的可能性。
肺丝虫:这是一种由肺丝虫寄生在羊肺部、支气管中引起的,成虫会在支气管里大量产卵,虫卵可以通过咳嗽吐出到嘴里,吃草过程中又送往消化道,最后能随着粪便排出体外。
这种寄生虫病也是在潮湿多雨季节易感,患病羊会由最开始的干咳转变为湿咳,体温可达到40℃以上,食欲减退,最终消瘦而亡,对羊的健康有很大的危害。
遇到这种情况时,我们首先为羊注射稀释碘溶液,也就是用碘片1个,碘化钾1.5g、蒸馏水1500ml混合稀释,羊羔注射8ml,1岁羊注射10ml,成年羊注射15ml。也可以按照每公斤体重17.5mg的氰乙酰肼混到饲料中喂羊,或者加水灌服。一般给一次药就能完成驱虫,严重的病羊可以给第二次药。
综上所述,我们在养羊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羊舍卫生,及时清理羊舍粪便,对羊舍进行消毒杀菌,杀死虫卵。并且在清晨、雨后不要放牧,选择干燥的牧场进行放牧,同时多观察羊不让其饮用污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