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发病初期,不进行诊断或者没有兽医知识,随便用药
很多猪场,特别是小型猪场,没有请技术员,完全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治疗猪病,但是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见识不能达到兽医的要求,形成了胡乱用药。
如果有个猪场,规模不小,猪场发生了咳嗽、喘气的问题。开始就是使用青霉素、清开灵等产品进行注射治疗,效果不明显。后期开始出现发热的情况,换头孢和安乃近配合使用,体温下降,吃食有所恢复,可是喘气还在猪场延续。后来使用呼吸特效进行治疗,很快就控制了症状。前期该猪场对疾病的诊断和药物的使用基本没有概念,对疾病的分类和针对性的药物没有了解。只是知道猪病了要打针,却不看什么病,需要用什么药。所以猪场需要真正的兽医对疾病进行诊断后再用药,这样才能做到诊断准确,治疗方法得当。
2 喜欢使用安乃近、氨基比林、地塞米松等解表药物
疾病发生以后,发热的要降体温,用安乃近等解表药物最快,但是也容易掩盖一些真相。比如猪只发热了,很多人第一针使用的是: 氨基比林+ 青霉素,很快体温下降了,也吃料了。过了几天,甚至是第2 天猪又开始发热,不吃料了。以后再用药就没有效果了。所以建议猪场在治疗发热性疾病的时候,最好不要使用解表药物。只使用抗生素等进行治疗,这样才能判断所使用的药物是否有效,是否需要更换药物进行治疗。
3 对药物的剂量、疗程、使用方法不了解
有部分猪场随意地加大或者减少药物的使用剂量,这是疾病治疗中的又一大问题。在2013 年的服务中,有一个猪场的老板使用药物犯的错误是很典型的。在猪场的诊疗过程中,兽医建议其使用头孢噻呋钠治疗副猪嗜血杆菌病。到场看到使用的药物剂量明显小了。后来按照说明的剂量、疗程进行治疗,很快就控制了死亡。
猪场在选择药物的时候,最好是选择有信誉的厂家的产品,在药物的含量、纯度、辅料的使用上都有很高的要求,对猪只疾病的症状的控制效果可能慢一点,但是对疾病的治愈率的提高是非常明显的。其次要了解药物的含量、使用剂量、疗程以及其配伍禁忌。
4 只重治疗,不重预防,更不注重保健
目前猪价不理想,很多猪场为了节约成本,在药物、疫苗、饲料的选择上能省则省,甚至不考虑猪只的需要。达不到基本的需求,疾病的发生就不可避免了。养猪养得好的猪场不管在猪价好的时候还是猪价差的时候,其免疫程序、药物保健程序、饲料的采购标准是不会有变化的。甚至一个疫苗的变化都需要长期的使用,都需要做实验,同时计算性价比。在健康状况没有变化的情况下才能更换疫苗。兽药的使用变化会大些,但都是建立在疗效的基础上来进行变化的。
5 在疾病发生后只注重用药,不关注管理的改变
在兽医进行现场诊断时,不仅仅是给出一个药物方案,很多时候给出了一系列的改善措施。但是很多猪场仅仅使用了药物,而其他的改善措施视而不见,猪场的疾病只能减少发病率,不能回归正常。在龙游的一个150 头母猪的猪场,发生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时候,兽医给出了药物方案,同时要求猪场进行保育舍的全进全出,以前的保育猪进行清群。猪场找各种理由说没有办法做到。后期要求试验,将一批断奶猪关到另外的猪舍,条件比保育舍差,但是发病率大大降低,这时猪场才信服,及时来进行保育舍的消毒和空栏。
猪场疾病的发生和温度、湿度、空气质量、饮水质量、饲料质量、卫生条件、交叉感染等很多的因素都有关系,在猪病的治疗和预防上对这些因素都需要进行考虑,任何时候都要给予猪只最舒适的环境才能降低猪只疾病的发生率。
6 猪只发病初期没有及时进行治疗
在现场服务的过程中,见到过很多猪场是猪不吃料了,才进行治疗,等到发病的猪倒了一片了,才想起来全场投药。其实很多时候,如果注意观察,疾病的发生是有过程的,初期眼脸肿胀、皮毛松乱、呼吸急促、泪斑等等都是疾病初期的症状,如果此时治疗,治愈的可能性是很高的,如果猪只不吃料、喘气、发热、消瘦等出现的时候,再去治疗,就很难治愈。
所以猪场技术人员要随时注意猪只的变化,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传染性疾病群防群治。这样才能将疾病控制到最小范围,损失降到最低。
7 结语
以上是在兽医服务过程中,猪场常见的一些容易犯的错误,在养猪的过程中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希望猪场养殖人员引以为戒,做正确的治疗和保健,注重猪场的健康状况,减少经济疾病的发生,减少损失,提高养殖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