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新泰市楼德镇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园的果园内,工人们正忙着把“鸭粪有机肥”施在地里。原来,这些有机肥是新泰市天信农牧发展有限公司利用鸭粪生产的。
楼德镇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园的果园内,工人在剪枝。
今年4月,楼德镇依托肉鸭为主导产业成功申报“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其实,楼德镇一直是养鸭大镇,因水土和气候等条件优越,当地肉鸭养殖业发展较早,很多村民都参与肉鸭养殖产业,其中成规模的养殖户就有200多户。然而,传统的肉鸭养殖模式“规模小、污染高、链条短、效益低”,产业带动能力有限。从养鸭大镇转型肉鸭产业强镇,必须打破传统模式枷锁。
楼德镇养鸭大镇转型的第一枪在天信农牧发展有限公司打响。2013年,天信农牧在楼德镇率先建成现代化肉鸭屠宰加工厂,随后企业的标准化种鸭场、肉鸭智能立体笼养棚舍等现代化养殖设施逐步替换了老式鸭棚。养殖设施的“新老交替”解决了传统养殖模式下“散、乱、小、污”的问题,带动全镇肉鸭产业迅速完成转型升级。
天信农牧现代化肉鸭养殖车间。
“肉鸭智能立体笼养模式实现了通风、加料、饮水、温控、光照、清洁等生产全自动智能控制,从雏鸭出壳到出栏,可做到全程质量控制。现在一个养殖棚可养3万只鸭子,只要1个人管理,大大节约了人工成本;每平米可养20只鸭子,养殖效率提高2倍多;养殖技术和环境更好,肉鸭成活率提高,整体养殖成本下降。”天信农牧副总经理鞠圣文说。肉鸭智能立体笼养模式拥有30多项专利,2019年被山东省畜牧兽医局作典型推广。目前,公司已投产150余栋智能立体笼养肉禽棚舍,存栏肉鸭450万只,年出栏4000万只,形成了肉鸭立体养殖示范小区。
鸭粪形成的高污染问题一直是制约传统肉鸭行业发展的瓶颈。“谁解决了鸭粪的问题,谁就能将肉鸭养殖产业可持续发展下去。”楼德镇党委书记陈凯说。把高污染的鸭粪变成高价值的有机肥,是楼德镇肉鸭产业转型的又一个标志。
2019年,天信农牧开始将鸭粪通过脱水、发酵、烘干、除臭等工序制作成有机肥,可年产8万吨颗粒有机肥。“这些‘鸭粪有机肥’大部分用于本公司农业园区种植项目,实现了废物利用,而且果蔬口感更好,市场更认可。”天信农牧董事长刘光洲说。现在天信农牧实现了生态养殖与生态种植相结合,完成了“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循环流动。
工人们正在加工鸭翅。
“过去十年是楼德镇肉鸭产业发生翻天巨变的十年,楼德镇用‘工业化产业链式思维’对传统肉鸭养殖产业进行升级,逐渐形成了从种鸭养殖与孵化、商品鸭养殖、屠宰加工,到销售、物流、仓储、技术推广的一条完整肉鸭产业链。”陈凯说。整个产业链的延长,大大提升了肉鸭产业的带动能力,不仅原来的养鸭户留住了,就连不少外出打工的村民也返乡了。
现在,55岁的东岭村村民张洪亮是楼德镇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园北林果园的一名技术工人,负责管理果园的山东酥梨和鲁丽苹果,月工资3900元。“原来我常年在外地打工,一年回不了几趟家,现在在家门口上班,工资挺高,还能顾家。”张洪亮说。仅在北林果园,常年在岗的管理工就有20多个,不少都是近年来返乡的农民。
除了给周边村民提供稳定就业的岗位,楼德镇完整的肉鸭产业链还给不少人创造了发家致富的机会。老养殖户徐龙原先一年只能挣七八万元辛苦钱,现在他通过和企业共建棚舍实现入股,除了能拿到作为养殖管理人的9000多元月工资,他还能以股东身份拿到70%的经营利润,一年下来收入高达50万元。现在,楼德镇实行肉鸭养殖联合体模式,鼓励养殖户通过棚舍共建或以为资金、技术入股等方式参与企业发展,养殖户共享了企业发展成果。
天信农牧物联网云平台监控系统。
如今,天信农牧建成了肉鸭养殖大数据中心,可对家禽生长环境及各生长阶段的动态监测和趋势分析,进一步提高养殖和管理的能力。“楼德镇通过肉鸭立体养殖示范小区和大数据中心的建设,促进肉鸭行业从‘数量耗能型’向‘绿色安全型’转变,从‘传统型’向‘智慧型’转变,加快了本地畜牧产业的迭代升级。”陈凯说。目前,楼德镇从事肉鸭产业的从业人员近2万人,从业人员人均年增收超过4万元。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祝超群 通讯员 赵洁 吴修波